“看到你在‘雪长城’上不断冲击挑战更高的难度,完美翻转1800度,最终夺得了银牌,你的银牌里边包的是纯金的内芯,你创造了中国这个项目在冬奥历史上的最佳成绩!”这是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初三(4)班王恩知写给偶像苏翊鸣的一封信。
正是因为这封信,让即将迎来中考的王恩知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假期。
王恩知参与的是北京市一项名为“见字如面·对话冬奥”的活动。
00后、纸质信件,当把这两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时,画面多少有些“违和”。众所周知,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习惯的沟通方式是拿起手机、点击“发送”,信息随光速瞬间到达对方的手机。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地写好书信,再寄送出去,一寄一收可能要花几天的时间,这样的速度显然不是00后们所习惯的。
但是,当某个契机让00后们以“见字如面”的方式进行沟通时,一些变化发生了,00后们也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通过纸笔,寻找榜样的力量
没有了瞬间抵达,没有了表情包的加持,很多拿起笔写信的中学生还是显得有些焦躁。
“如果能要到微信号就好了”“哪怕有个邮箱也好呀”“费这么大力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也不确定他能不能收到、什么时间能收到”“你们那个时代的人都是这样交流的吗”……
这个寒假,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高一学生冯佳嘉(化名)想给自己喜欢的花滑运动员羽生结弦写封信,但是,当真的铺开信纸时,她却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就因为通信没有现在这么畅通,所以,我们写信的时候每一个字都要琢磨,要表达的内容也要特别充分和准确。”妈妈的回答似乎触动了冯佳嘉。
她最终在信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在学校管乐团的高中生,我对萨克斯演奏的热爱就像你对花样滑冰的热爱一样,但我承认我缺少的是你在面对困难时的那份坚毅和面对挑战时的那股自信。曾经每当遇到挫折,我都会犹豫是否要继续,每当面临一个新的技术难点,我最常问自己的问题是‘我行吗?’这三年来,你的不懈努力处处激励着我,我尝试着让自己能像你一样,不管面对什么都能笑对人生。”
“当我真的静下心来时,我对羽生结弦的喜欢似乎也变了,他帅气的外表一下子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我写信时,他似乎就是站在我面前的一个榜样,我对着他说出了我的困惑,慢慢地,不仅不觉得这样的方式太low,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有力量。”冯佳嘉说。
光怪陆离的“饭圈文化”曾让不少人质疑,00后的心中是否缺少正能量。其实,当这些中学生们真的慢下来时,偶像似乎不再是光鲜的外貌、华丽的衣衫,偶像带来的也不再是那些聒噪的粉丝见面会、令人浮躁的追星活动。
这个时候,没有偶像,只有榜样。而榜样给人的是向上生长的力量。
正如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初三学生姜睿涵在给短道速滑队队员的信中所说的那样:“伟大奉献精神、爱国精神,这些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向前。在考试失利时,在独自一人顶着寒风练习体育考试项目时,在一个人挑灯奋战时,每当想起你们,心中总是暖洋洋的,因为你们面对难以忍受的伤病,面对运动场上的不公都坚持了下来,我这些困难还不及你们的十万分之一,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还有几个月就要参加第一个决定人生命运的大考,相信在你们精神的鼓舞下,我一定能挺过这一关,进入自己理想的高中。”
放下手机,让真实的生活扑面而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见字如面”活动不仅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开展,在冬奥之前,北京市中小学还开展过“见字如面·对话故宫”“见字如面·对话当代”“见字如面·对话未来”等系列活动。
这么大型的活动,最初却来自几个初中生的倡议。
“这个活动是源于我们学校一个‘金点子’活动。”“见字如面”活动发起人之一、北京中学学生李槟子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停课不停学”,全国大部分的中小学生无法到校上课,只能用手机或电脑上网课。
同学之间不能面对面交流,缺乏情感沟通,而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又影响视力,“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摆脱手机来传递情感呢?”李槟子一直在思考,后来就想到了写信这个“金点子”。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槟子先试着给几个好朋友写了信,没想到迅速得到大家的响应。于是,来自北京七所不同学校的中学生联合向全市中小学发出了《拿起纸笔·见字如面》的倡议书。
当无形的沟通变成有形的书信后,“一扇门”突然在00后们面前打开了。扑面而来的不仅是书信,还有生活中的困难。
“我们本来以为一天可能只会7-10封信,没想到一周就来了400多封。”李槟子说,“当时我们全乱了。”还好,短暂的不知所措后,几名同学很快商讨出了解决方案,“我们7个人分成了4个小组,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响应的学生越来越多,“见字如面”活动也迅速成为北京市全市范围内面向中小学的活动,活动也得到了当地博物馆、科技馆、剧院等社会资源支持,成为系列活动后,在北京青少年“模拟政协”上,李槟子和伙伴们提交了《将‘拿起纸笔·见字如面’书信交流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模拟提案,而后,模拟提案又作为素材,先后被带到了北京市两会和全国两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已经有上百所学校的学生参与活动,共写书信作品4万余封。
当拿起纸笔成为习惯,00后们找到了和自己对话的方式。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郭颖珊给中考失利的自己写信:“希望你能不要哭泣,当我们还有力气呼吸,就要有面对明天的勇气,愿你以渺小开始,以伟大结束,不忘初心,不负自己!”
在纸端短暂停留,体验人世间的纸短情长
“青春期遇到更年期”是当前不少中学生家庭矛盾的焦点,再加上“读写时代”与“电子时代”的格格不入,让两代人之间产生了错位,很多家长最期待的就是孩子能“放下手机”,而孩子最期待的则是家长能“放下偏见”。
现在,当“电子时代”的孩子真的放下手机,拿着纸笔向父母靠近时,亲子矛盾的走向也在发生改变。
北京市东城区五中分校的学生李玖霖“勇敢”地给爸爸写了一封“吐槽” 信:“爸爸,我不是您口中的低能儿、废物!您发现了我的优点,我就会有前进的动力,努力学习,勇往直前!”
在一次线下的书信朗诵交流活动中,李玖霖当着爸爸的面朗读了这封信,听着孩子的心里话,爸爸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两个人最终“拥抱言和”。
对话的路径一旦打开,一些“老大难”问题也有了解决之道。
令人欣喜的是,当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行动起来后,他们收到的反馈也越来越多。
不久前,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初二学生刘羽纶给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写信,建议2024年巴黎奥运会增设男子花样游泳项目。巴赫很快就回了信,虽然并没有采纳刘羽纶的建议,却感谢了他对奥运会的关注,并附赠了奥运会会徽等纪念品。
在了解了“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的故事后,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学生刘子墨给院士写了信,刘子墨对“榜样”这样说:“读完您的故事,我深受鼓舞,那颗埋在我心中萌动的种子——对文学的热爱,如蛰伏一冬的小草,遇到春风,有了无限的力量……我想每一位文学家、民族英雄,他们与您一样,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为这项事业,为这个民族奉献着自己。或许每一种理想都是殊途同归,所以,在我今后的人生旅程上,我希望可以用文字向读者传达一种精神力量。”
不久之后,徐芑南院士便给刘子墨回了信。
院士在信中这样说:“很高兴与你有这样一次书信形式的交流。读你的信,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小文学家’正在奋笔疾书的情景,信中的文字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相信你的文学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拿起纸笔,中学生们放下的不一定是手机,而是碎片化的信息泡沫和心中的浮躁,当离嘈杂的信息远一些时,他们就与广阔的内心世界更近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获取方式不断升级,然而,无论什么时代,拥有真正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拥有丰富人生的必要条件。
让中学生们慢下来,做一个短暂的停留,在纸与笔的摩擦间体验人世间的纸短情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