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被贬,走到湖南汨罗江,凭吊屈原,写下《湘中》,贤臣被贬,隐士得全。
---------------
德宗即位时,唐朝国运虽然已经走出安史之乱的低谷,逐步朝着回升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局势依然错综复杂。河南河北地区藩镇林立,叛服无常,以致有“天下尽裂于藩镇”之说。藩镇形同敌国,内地宛如边地,正是“黄昏鼓角似边州”。内忧深重,外患依然,西南吐蕃继续威胁边关乃至长安安全。德宗既要削平藩镇,又要抵御外侮,困难重重。
写出“轻烟散入五侯家”的韩翃,遇到雅好诗词的德宗
德宗即位之初,“励精求治,不次用人”。因雅好文学诗词,他比较青睐科举出身的文士,经常亲自测试考生水平,遇到妙语佳句都会反复吟哦,对宰相大臣言道,“此皆朕门生也”。德宗很喜欢韩翃的《寒食》一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当天家家禁火。皇帝一般会在这天赐榆柳之火给近臣,故韩翃在诗中言“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动声色地颂扬皇恩浩荡、浸润人心。德宗读到此诗后大为赞赏,记下了韩翃名字。
有一次负责诏书起草的知制诰出缺,中书省两次进拟人选,德宗都不满意,亲自点名韩翃出任此职。当时还有江淮刺史也叫韩翃,中书省不知德宗究竟中意哪个韩翃,就将两人名字同时上报。德宗在报告上御笔写下韩翃《寒食》一诗,御批道,“与此韩翃”。
德宗“善为文,尤长于篇什”,经常和“学士言诗于浴堂殿,夜分不寐”。有年中元节,德宗赴章敬寺,写下《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松院净苔色,竹房深磬声”一句尤为时人传诵。
但喜好诗词的德宗,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吟风弄月上,而是努力刷新政治,清理积弊。
推行“两税法”的杨炎,最终“生度鬼门关”
德宗登基时37岁,年富力强,他立即着手清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下诏拒绝各地进贡皇家非急需物品,将皇家田庄所收田租拨付州县充作粮食储备,撤销皇家梨园乐团编制300人,放还多余宫女,对审理不当的旧案冤案进行清理。几把火下来,“中外皆悦”。素来喜好作乱的平卢淄青藩镇军士,甚至将武器扔到地上,相顾而言“明主出矣,吾属犹反乎”。
德宗最富政治智慧的措施,莫过于对郭子仪权势的分割。当时郭子仪权力极大,责任极重,功劳和威望极高,但他性情宽和,执纪不严,所部军纪政令颇为败坏。代宗一直想分割郭子仪的权力,但又怕伤功臣之心,故久拖不决。
德宗登基后,尊称郭子仪为尚父,加封太尉官衔,给他10多个儿子女婿升官,政治地位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最大幅度提高经济待遇,加采邑实封两千户;随后,免去郭子仪所有地方实职,但没有将这些职务交给他人,而是任命郭子仪亲信旧部分别担任。
此举既不伤害郭子仪感情,毕竟他们都是郭子仪一手培养,郭子仪没有理由反对;又收拢地方实力将领,将他们与郭子仪的私人感情关系改造为与朝廷、皇帝的君臣关系,可谓拆除栋梁而大厦不倒,并且因分散支撑点而愈加坚固。
德宗逐步树立权威后,开始理顺财政尤其是税收,他破格任用理财能手杨炎为门下省副长官门下侍郎并拜相。建中元年(780)正月初五,杨炎主持推行“两税法”改革,将以前按人头征税的租庸调制度,改变成按财产和土地面积征收的两税法,改变了从秦汉以来以人头税为主的收税方法,扩大了纳税面,减轻了农民负担,是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两税法实行刚一年,国家财税收入就达到上年3倍。
后来,杨炎因结党营私、儿子贪赃,加上奸臣倾轧,于建中二年(781)被罢相贬任崖州(今海口市琼山区一带)司马。杨炎赴崖州途中,路过广西玉林鬼门关,写下《流崖州至鬼门关作》:“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此诗本为感念身世,不料一诗成谶,在走到离崖州不到百余里处时,杨炎被押送宦官秉承德宗旨意缢杀。
杨炎推行的两税法改革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为削藩进行了财政经济的准备。但德宗猜忌多疑的性格在杨炎事件上暴露得无以复加,这种性格给他的削藩事业造成极大损害,最终导致削藩演化成叛乱。
“黄昏鼓角似边州”的藩镇之乱,让韦应物“世事茫茫难自料”
安史之乱平定后,河北地区卢龙、成德、魏博三镇节度使都由安史旧将担任,中央没有人事任免权。建中二年(781)正月初九,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儿子李惟岳欲父死子继,被德宗拒绝。五六月间,李惟岳与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魏博节度使田悦、山南节度使梁崇义,四镇联合起兵反叛朝廷,这是安史之乱以来最大的地方叛乱事件,史称“四镇连兵”。
德宗坚决镇压,刚开始取得了很大战果,梁崇义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打败后自杀;李惟岳被归顺朝廷的部将王武俊杀死;李正己起兵不久就背发毒疮身亡,其子李纳被幽州节度使朱滔和各路官军打得仓皇逃窜;田悦受重创,几乎被围歼。平叛胜利在望,天下似乎指日可平。
但由于德宗缺乏战略眼光,猜忌多疑,加上奸相卢杞作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没有笼络好在平叛战争中出力甚大的朱滔、王武俊、李希烈等人,将他们推到反叛阵营。
建中三年(783)十一月,叛军首领联合称王建号立国,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十二月二十九,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加入反叛集团,胜败形势立马逆转。
建中四年(783)年初,李希烈攻陷中原大部,东都洛阳“士民震骇,窜匿山谷”。德宗在卢杞的撺掇下,竟然派三朝老臣颜真卿去汝州招抚。李希烈反心已定,颜真卿厉声斥责,后被缢杀。
这年夏末秋初,尚书比部员外郎韦应物外放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一带)刺史,在洛水与黄河交汇处见河山残破,写下《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黄河两岸萧瑟渺茫,伊水孤村残破萧条。朔风中的大雁,恰似只身东下赴任的韦应物。面对每况愈下的朝政,内外交困的局势,韦应物只能任凭命运安排。
而德宗此时的心境,亦何尝不是如此哀伤。危急时刻,德宗于建中四年(783)八月调五千泾源(今甘肃泾川县一带)藩镇兵马支援前线。十月,泾源兵顶风冒雨到达长安,却没有得到任何赏赐,所得军粮都是糙米糠咽菜,立时哗变打进长安。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省乾县一带),叛军拥立居住长安的朱滔之兄、曾任泾源军统帅的朱沘当皇帝,建立“大秦”朝廷,藩镇之祸达到极点。
朱沘称帝之时,试图取得被德宗猜疑夺去兵权的老将段秀实拥戴。谁料段秀实上前唾朱沘一脸口水,用笏板猛击朱沘额头,被朱沘手下格杀。德宗听闻,“涕泗久之”。白居易为颜真卿、段秀实忠勇所感,以青石为喻,写下《青石》一诗,“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诃希烈时”。
德宗出奔,各地不知君王所踪,人心不定。已经到达滁州上任的韦应物派人北上打听消息,音信全无,在寄给好友李儋的《寄李儋元锡》一诗中表达了这种焦虑心情,“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下句“世事茫茫难自料”,既指个人身世飘零,又指朱沘盘踞长安,德宗逃难奉天,情况不明。韦应物感觉家国前途茫茫一片,面对大好春光亦是忧愁苦闷,“春愁黯黯独成眠”。
大乱之下,德宗终于意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叛乱平定。兴元元年(784)正月初一,德宗在贤相陆贽的强烈建议下,颁布罪己诏,宣布大赦天下,专讨朱沘,其余不问。诏书一发,“士卒皆感泣”,只有朱沘、朱滔兄弟和李希烈继续反叛,其他人都上表谢罪。然而,一线生机即将到来,德宗却又将前来救驾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逼反。
当初朱沘几次围攻奉天,德宗朝不保夕,是李怀光千里迢迢,率领朔方军紧急救驾,德宗才能死里逃生。李怀光只会打仗,不懂政治,到奉天前线后,上表要求杀掉卢杞等人以谢天下,引起德宗猜疑。李怀光又与中央军李晟部队发生矛盾,索性加入朱沘造反集团。德宗被迫继续南逃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一带),史称奉天之难。
关键时刻,德宗急召《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主角”李泌从杭州刺史任上赶赴梁州,让他随驾参议军国大事。李泌稳住德宗的情绪,和陆贽一起劝德宗放手使用李晟等大将。五月二十八,李晟抓住战机,收复京师。七月十三,德宗回到长安。贞元二年(786)四月间,随着李怀光、李希烈先后败亡,这场削藩战争才算结束。
德宗回銮后,认识到藩镇一时不可骤削,开始采取姑息政策,地方尤其是藩镇林立的中原地区更加动乱。以边塞诗见长、长期在藩镇幕府任职的李益,有次在秋日黄昏时分登临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一带)城楼,眼望暗淡天色,耳听悲凉鼓声,触景生情,写下《上汝州郡楼》:“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同情卖炭翁的白居易,和“空闻渔父扣舷歌”的韩愈,心情是一样的
德宗削藩因决策失误而草草收场,未能实现既定目标,但削弱了最为骄悍难制的河北三镇和平卢淄青藩镇的力量,重塑了中央地方关系,朝廷和藩镇的力量恢复了均衡。然而,奉天之难给德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回京后,他不再信任大臣,而是信重宦官,导致弊政丛生。
当初德宗从长安出奔时召集群臣护驾,仓促之间竟无人前来,只有窦文场、霍仙鸣两个大宦官带一百多个小宦官护送他狼狈出宫。回长安后,德宗开始重用宦官,任命窦文场和霍仙鸣为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让其掌握军权。至此,禁军兵权完全掌握在宦官手中,宦官专权局面终于在德宗时期形成,并最终制度化。贞元时期,宦官集团倚仗德宗信任和禁军军威为非作歹,尤以宫市为甚。
宫市是唐朝皇宫从市场上采购物品之交易。宦官手拿大内公文,强买百姓货物,所付之钱根本不足成本,后来发展到派人到长安两大市场东市、西市直接抢拿百姓货物,把破烂绸缎撕成尺寸大小充当货款。白居易曾写下以“苦宫市也”为主旨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不再相信大臣的德宗,在李泌去世、陆贽罢相后,连宰相也不信任,大小官员均亲自选用,空缺官职长期不补。朝中乏人,群才淹滞,连起码的河堤维护和水利建设都无人处理,以致贞元十五年(799)秋七月,中原地区发生大面积水灾。临近中原的徐州节度使张建封不但不运粮赈灾,反而饮酒作乐,大摆筵席。
当时在张建封幕府任职的韩愈对此极为不满,写下《龊龊》一诗,“龊龊当世士,所忧在饥寒。但见贱者悲,不闻贵者叹”,直斥当时官僚无心为国解忧,无能救民于水火,以致“河堤决东郡,老弱随惊湍”。
贞元十五年(799)冬,张建封派韩愈代表徐州藩镇到京师向德宗恭贺新年。韩愈见朝廷政治混乱,权臣尸位素餐,内心苦闷,在返回徐州(即彭城)时写下《归彭城》,“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訏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认为天下兵戈不止,百姓流离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执政无能、朝廷腐败;自己空怀治国之策,却无尧舜之君赏识,只能“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
贞元十六年(800)冬,韩愈参加科举考试中专门为在职官员举办的制举考试。考中后回朝任职,贞元十九年(803)升任御史台监察御史,终于获任监察谏诤之职,但不久他的致君尧舜之心就归于破灭。
贞元十九年(803)关中大旱,深受德宗宠信的京兆尹李实不但不救灾,反而上奏称关中农业经受住了旱灾考验喜获丰收,德宗顺理成章地不再因灾黜免租税。百姓走投无路,只有拆屋售卖砖瓦、房梁,甚至抵押田里麦苗借贷来交税。
韩愈上书德宗,请求允许百姓明年再交纳今年欠税,又“上章数千言极论”宫市之弊,结果被远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一带)县令。韩愈走到湖南汨罗江时,凭吊屈原,写下《湘中》:“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当年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韩愈连祭奠之处都无法找寻。屈原已去,渔父犹在,今日之渔父虽非昔日之渔父,而今日之韩愈恰如昔日之屈原。贤臣被贬,隐士得全。清浊醒醉,古今同理,韩愈面对茫茫汨罗,如屈原一般怅然若失。
德宗美政不终,弊政丛生,给正在走出低谷的大唐蒙上一层阴云。而太子李诵则力图拨云见日,正在东宫和柳宗元、刘禹锡等青年才俊筹划一场政治革新运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