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征博引中华诗词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话语体系的鲜明风格。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诗文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社会风尚以及那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总书记殷切期望“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革命诗词镌刻着仁人志士的政治理想、顽强意志、开拓精神、革命豪情。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革命诗词的学习是坚定信仰、铸造人格、筑牢自信的有效途径。朱德同志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我国民族英雄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巨星”,他的诗词以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沉的民本底色、醇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精神风骨,言史寄怀、抚今述志,感染熏陶了一代代中国人。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朱德同志早期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1906年年底,年仅20岁的朱德作下一首《顺庆府中学堂留别》,忧国忧民之情、“急济心怀”之志跃然纸上。1916年,朱德英勇参加护国战争,屡立战功,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拯救国家的英雄,提笔写下《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砥柱正中流。”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晋升为滇军高级将领,然而,面对当时国家分裂、军阀混战的现实,他异常苦闷:“家园在望我当归,无奈人民盼解围”“起舞闻鸡生叹息,总因血战咎功微”。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饱含炽热激情的朱德因苦苦追寻救国道路而不可得的无奈、呐喊与抗争。
矢志不移的革命立场
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朱德重新燃起希望,决心抛弃高官厚禄,寻找新的救国之路。他写诗明志:“信有霜寒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倾诉自己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像松柏一样坚贞不屈,坚定不移地保持革命者的高风亮节。
1922年,朱德到德国留学,历经曲折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崭新的人生道路。朱德赠诗朋友并阐明心迹:“我本江南一鲰生,十年从事亚夫营。身经沧海羞逃世,力挽狂澜岂为名。”他之所以羞于逃世而要力挽狂澜,是因为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使他这个“身经沧海”的人不能坐视不管。在井冈山的峥嵘岁月中,朱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革命斗志,“革命大旗擎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表明了自己对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1963年,他重游大巴山,“平生是戎马生涯,战斗乃心安乐处”抒发了一名老战士献身革命事业,把为人民而战斗视作使命和最终归属的心境。
坚不可摧的抗战意志
14年抗战中,朱德写下一首首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诗作,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进行了热情讴歌。“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借用东晋王导和南宋岳飞两个典故,表明一定要坚持抗战、把侵略者驱逐出中国的决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显示出为了争取抗战胜利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坚强信念;“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表达了驱逐倭寇、夺取最终胜利的战斗豪情。
1939年冬天,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实行封锁、蚕食、扫荡,蒋介石背信弃义,断绝了给根据地的给养。英勇的八路军战士穿着单衣、草鞋,吃着黑豆、野菜,依然在冰天雪地中顽强地与日军鏖战。朱德即景生情,赋诗《赠友人》:“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以大气磅礴之势抒发了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对我根据地发动进攻,朱德不惜孤身犯险,前往洛阳会谈团结抗战问题。途中看到黄河两岸抗日的烽烟熊熊燃烧如火如荼,朱德奋笔写下“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表达了与强敌血战到底的无畏决心。1940年,朱德在陆军讲武堂时期的老师李根源为激励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写下七绝诗五首,朱德也和诗五首,其中“军民一致复华北,铁腕齐挥歼海鳌”“他年痛饮龙江外,长戍边疆卫九州”“前方后方齐努力,定驱暴日返东京”等诗句,无不激荡着同仇敌忾、驱逐倭寇、收复河山的必胜信心与豪迈气概。
海纳百川的开阔胸怀
长征期间,朱德团结带领红四方面军广大将士,挫败了张国焘分裂中央的阴谋。“日暖风和海水清,海不扬波报太平。百川汇集成大海,大海宽怀永不盈。”这首后来创作的《海量》,凸显了朱德为革命大局不惜忍辱负重乃至牺牲个人利益的博大胸怀。1959年,朱德视察肇庆时写下“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以景寓意借景抒情,正是他胸襟坦荡、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幽兰吐秀乔木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从这首七绝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淡定从容的心情和荣辱不惊的境界。
(作者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讲师)
常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