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人们有了更多机会了解近邻。邻里间传递温暖、携手抗疫。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15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6%的受访者认同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助于增加抗疫信心,00后受访者认同的比例更高(85.9%)。
受访者中,00后占21.6%,90后占43.6%,80后占26.9%,70后占7.1%,其他占0.9%。来自一线城市的占24.1%,二线城市的占38.3%,三四线城市的占24.3%,县城或城镇的占9.5%,农村的占3.8%。
疫情防控过程中,65.3%受访者熟悉了更多邻居
林辰目前一个人居住在河北,去年6月她搬到了一个新小区。林辰表示,小区里居住的大多是年轻的上班族,平日里邻里间很少联系。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邻居之间互相帮助、交换物资,让她跟很多人熟悉了起来,“邻居把自家蒸的馒头分给我,我把囤的方便面分给其他缺少物资的人。还有的邻居直接在群里问谁家不方便做饭,可以直接来拿”。
家住北京的85后张弘坦言,以前不太熟悉小区里的邻居,有时在楼道里碰到了,只是打个招呼,很少攀谈。但他感觉,在居家防疫的过程中,与邻居加深了了解,“有时会与邻居多聊上几句,家长里短的就拉近了距离,也会更加了解邻里间的情况,比如哪家有老人,需要多关心等”。
95后刘玉晴感慨,在城市中租房生活的年轻人,通常一两年就换个地方,几乎不太了解隔壁住着什么人。但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大家会逐渐熟悉起来,“他们不再是电梯里偶遇的陌生面孔,自己也会更加主动地与邻居交流”。
调查显示,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65.3%的受访者熟悉了更多邻居。交互分析显示,二线城市受访者的比例更高(68.9%)。
82.6%受访者认同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助于增加抗疫信心
家住天津的彭武回忆,年初小区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大多是年轻人,还有很多放假在家的中学生,也踊跃报名。这段经历让他更加相信在社区建设中年轻人的力量,“谁家有需求,大家都愿意帮忙。点滴善意汇聚起来,让大家在情感上有了更深的连接,齐心协力抗击疫情”。
赵艳(化名)在上海生活,虽然现在小区封闭管理,但通过与邻居的交流互动,她感受到了温暖。“对门邻居把我拉入了小区的买菜群,让我及时囤了物资。在得知我和室友两个女生合租时,还主动分了蔬菜水果给我们”。赵艳觉得,在防疫的过程中,对“近邻”有了更深的感触,这种抱团取暖、互相关心的经历,让自己收获了很多感动。
“前段时间还没封闭管理时,我在小区里溜达。走到一栋楼前看到一位老人带着小朋友,站在自家窗户前,老人指着屋外逗孩子玩。当时我下意识地冲他们挥了下手,小朋友看到笑了,老人也跟我打招呼。”赵艳说那一刻自己很开心,虽然不认识这家人,但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数据显示,82.6%的受访者认同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助于增加抗疫信心。交互分析发现,00后受访者认同的比例更高(85.9%)。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文军认为,在防疫过程中邻里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小区的社群有助于信息交流沟通,通过组织化的渠道,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小区居民。其次,在防疫过程中,邻居共同解决一些事情,社会动员能力也大幅提升。比如在小区里组建每栋楼的微信群,有效组织大家核酸检测,再比如邻里间互相分享做饭的经验等,这样可以产生情感交流,邻里关系可以很好地建立起来。关系更加融洽,这种邻里共同体也会变得更加生活化”。
文军说,现在都市特别需要各种各样的共同体来加强邻里关系,邻里关系又会推动各种共同体的形成,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邻里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是非常重要的。
“也许疫情过后回归正常生活,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和邻居们接触的时间还是会变少。”赵艳说,但经过这次疫情认识了很多热心的邻居,自己在异乡生活,也会比以往多一份温暖和安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肖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