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4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探索
数学老师变成哲学家 花式新生研讨课

东北师大探索“创造的教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通讯员 闫冬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4月18日   05 版)

    前不久,在首届吉林省师范生教学创新大赛上,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大三学生金子祺凭借《土壤盐碱化的形成与治理演示模型》,斩获了教具设计组的特等奖。除了教具设计组,在教学、实验、课件、微课设计等组别,东北师大学子也都斩获了特等奖。

    在金子祺看来,大家的创意火花得益于学校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帮助他们养成了反思和批判的学习习惯。

    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2016年开始,东北师范大学提出了“创造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

    在东北师大校长刘益春看来,“创造的教育”是从教育者、受教育者、环境三个维度,倡导学校人才培养要注重过程的探究,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

    近年来,这一理念在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得以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已打造成为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

    对专业理解不深刻 不可能有创新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环境很重要。“从广义看,教学环境包括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等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支撑条件。”东北师大教务处处长魏民介绍,为此学校在开设学科理解课和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学生对专业理解不深刻,基础不牢,就不可能有创新。对此,从事多年教务工作的魏民深有体会。为了增强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东北师大19个学院(部)都开设了学科理解课,“重量级”教授上课,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逻辑框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年近花甲的陈彬教授主动担任化学学科理解课的讲授。他把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融入化学学科,深入浅出地把具有学科特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传递给学生。

    与此同时,学科交叉也是创新的重要途径。东北师大还开设了文史哲文科大类和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环境理科大类交叉课程,激发学生更多创新性思维。

    2017年成立的“陆家羲数理基地班”,是东北师大学科交叉的成功范式,入选了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在这个基地班,数学和物理两门学科进行学科融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卓越创新的人才。

    相关数据显示,基地班的首批本科毕业生中,75%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被保送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所攻读研究生。

    数学老师变成哲学家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句诗里,西湖六月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那它是什么季节?”“二分之一和百分之五十是否有区别?”这些问题都出现在东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高夯的课堂上。在学生眼里,高夯不只是数学家,还是哲学家。

    高校的数学课对大多数文科生而言“高深莫测”。但高夯的人文数学课却座无虚席,文科生们在这里体验到了“原来数学可以很有趣”。

    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东北师大鼓励教师们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开展创造性示范课堂,把结果教育转化成以问题为驱动的过程教育。

    高夯开设的人文数学课,就把自己几十年来的科研成果融入了教学中:通过提出“日用而不知”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

    为了培养和激发教师在课堂上的创造性,东北师大启动了“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建设。经学院(部)推荐老师,由教学名师组成“专家团”参与反复磨课后,在全校进行课堂展示,让师生们学习和观摩。现在,东北师大已经打造了456门涉及各学科的创新型示范课,各具特色。

    花式新生研讨课

    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东北师大抓住了大一和大四两个关键时期,依托新生研讨课和实习实践来培养学生。

    “为什么游泳比赛中,第三道和第四道运动员的成绩普遍好?”在大一新生体育研讨课上,学生们被分成若干组,分别讨论着。东北师大体育学院教授何劲鹏穿梭于各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是“体育跨学科延伸与对话”课,东北师大最早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之一。

    大一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小班授课,没有固定教材,由教师自主设计。为了让文、理科生都能对课堂内容产生共鸣,何劲鹏会挑选普及性高的话题作为课上讨论主题。比如“人的极限和潜能”“田径场的跑道设计是否做到真正公平”。

    在他看来,这种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讨论、继而追问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自主探索与思辨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大有裨益。

    “大一时,就得让学生学会批判反思的思维方式,否则后续的创造性学习就会受到限制。”从教37年的教授高玉秋主动请缨,开设了文学经典研读新生研讨课。用编排话剧、开展辩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东北师大开设了48门新生研讨课,深受欢迎。

    大四的实习实践则是检验东师学子创造能力的平台。

    经过大学三年“创造的教育”理念的濡染,东师学子开始自觉地把创造性思维融入实习的备课、教学设计等环节中。把在大学课堂上学到的反思、质疑和追问的思维方式,展示给中小学生们,完成了创新精神的迭代与传递。

    每年9月是大四学生集中实习时间,实习学校也期待着“东师小老师”能给当地学校注入创新“血液”。目前,东北师大学生实习实验区覆盖了全国15个省47个县市。通过实习实践,“东师小老师”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228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心里。

    “教育教学改革是持之以恒的过程,需久久为功。”东北师大党委书记杨晓慧说,学校将继续紧扣教育发展脉搏,扎根中国大地,强师报国,打造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高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通讯员 闫冬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4月18日 05 版

大学生“反向背调”雇主:用年轻重塑职场
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数字化建设 提升智慧就业服务水平
东北师大探索“创造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