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被需要,是一份双向的礼物。
——————————
自从上大学离家,我已经“出走”了十几年。最近搬进了新房,收拾妥当,望着有“家”的感觉的出租屋,思来想去,大概就少了个妈,于是一通电话。我隐隐感到妈妈也在等待这个召唤,她当晚就收拾了出国用行李箱,第二天就去做了核酸,报告一出,登机北上。不需接送,利落程度不减当年送我来上大学。
自从妈妈驾到,我的生活不说翻天覆地,至少是蒸蒸日上。一日三餐有保障了,任何菜在她口中都是“很简单的”:白斩鸡很简单,只要电饭煲里蒸;清蒸江鳗很简单,超市就有卖活的;她甚至自带了不锈钢托盘和黄酒核桃芝麻等配料,现做了一批阿胶糕,冷却切片装袋,足够我吃两个月。
每天早上起床,就看见妈妈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东窗洒进的朝阳笼罩在她脸上,流动着温柔的光。她一边和我打招呼,让我吃桌上“简单的早餐”,一边手不停地织围巾。
我曾经花了很多精力探究,妈妈织毛线到底是“真的喜欢”还是“为了我好”,这个问题对于很多做子女的来说,难度相当于“妈妈是不是真的喜欢吃鱼头”。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考证,我确信一点,妈妈对于织毛线,有着一种天赋和自豪感。看一眼图就能复刻,一边看电视一边织也丝毫不影响手速,当我穿上她的作品招摇出街的时候,她“与有荣焉”。
妈妈回老家后,她坐的沙发位置,留下了一个坑,这是妈妈坐了两周、打完两条围巾的见证——除了“规定动作”的蓝围巾,她还“自选”拆了一条旧的白围巾,重新织了一遍,“这样会更松软”。
完工后,妈妈给两条围巾拍照、发朋友圈。临近母亲节,竟是妈妈送了我礼物。虽然天气开始转热,但我已预定了冬日的温暖。
逢年过节给父母送什么礼物,对不少年轻人来说是一道难题。尤其不在父母身边,谁都知道,父母并不缺某件具体的东西,缺的是你不在身边。这时候,礼物的精神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对我妈来说,她需要的不是女儿能给她带来什么,而是女儿虽然长大了、独立了,却依然需要妈妈。作为女儿,如何让她获得满满的“被需要感”,又恰到好处、有益身心,就是一件充满智慧的事。
有的“被需要感”,是妈妈感觉依然能给子女带来帮助。织毛衣这样的传统手艺,轻体力,我妈还坚信能预防阿尔兹海默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和她不断沟通,聊聊新款和流行色,选选扣子,增进交流。
类似的事情还有:在视频聊天时,妈妈有时会兴致勃勃地说起,又买到了什么好吃的,那我就接下话茬儿,“给我来一份呗”,她立刻下单,之后等待快递和教我怎么吃的交流,时间会长达几天甚至几周;我在生活中遇到某些小困惑时,油焖笋怎么烧,薄荷怎么从土培变成水培,我妈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完整的教学,这些虽然都可以在网上查到,但我愿意和她聊聊。
有的“被需要感”,来自妈妈学会了现代生活的新技能,而不必“麻烦”子女。和她的同龄人相比,我妈拥有丰富的出远门经验,她能独自坐飞机,能在大城市坐地铁畅通出行,能熟练地运用家里的一切数码产品和智能家电,更是一个网购达人。妈妈在家用一部智能手机掌控我爸和小狗的吃穿用度时,颇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风范。
这些技能,最初是我上大学时寒暑假回家教她的,她掌握了原理,学会了举一反三,就从未掉队。如今,哪些电商平台买菜便宜,小区团购如何参与,她比我熟练。妈妈身体不好,于是,她还学会了在如何网上预约抢各个医院的号,她是那么不愿意麻烦我。
儿女不在身边,我暂时无法改变这种无可奈何,那就面对现实,和她共同远程创造愉悦的家庭氛围。妈妈不需要我的礼物,需要的是亲情,女儿何尝不是。互相被需要,是一份双向的礼物。
白简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