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顺利升空,2022年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首战告捷。任务现场,年轻人的身影频频亮相。他们,犹如探索浩瀚宇宙长河中一朵朵奔腾的浪花,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中发出青春光彩。
时间拨回一个月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师张博戎站在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出征仪式的队伍里,他和全体队员一起宣誓,这一刻,他感受到肩上沉沉的责任。
从那天起,他正式成为执行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棒任务的队员。
一年前,他第一次接触试验队弹道设计岗位工作。他的师父马英常说,“弹道决定了一枚火箭的DNA,因此弹道设计一定要科学、精准。”
一开始,张博戎并没有十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直到第二次独立执行岗位任务,当他发现,弹道设计使用的工作温度仅变化1度,就可能造成双组元推进剂匹配的极性改变,甚至造成运载能力出现大幅变化时,他才猛然意识到DNA这个比喻的精髓。
“作为一名弹道设计师,我们要做的并不仅仅是从一串输入数字计算得到一串输出数字,而应该从‘基因’中去发掘影响一枚火箭性能与可靠性的关键参数,进而加以重点分析。”张博戎说。
如今,他与师傅一同参与了弹道重规划的策略研究与算法实现。“如同师傅将弹道设计的一项项技能和方法传授于我一样,我也会让‘精准’的基因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中永久延续。”张博戎说。
在发射大厅的庆祝和欢呼声中,测量系统设计师张昊阳和他的同事们簇拥在一起合照留念。
自2019年走进航天的大门,张昊阳连续参加了4次空间站阶段的长征七号火箭发射任务,经历过发射前的紧张和压力,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和激动,俨然是一位“老将”。
去年,长征七号遥三火箭连续两次推迟发射。“推迟了9天,最终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那是我从事航天以来遇到的最紧急的一次发射。”张昊阳说。
在这推迟的9天时间里,他们轮班上岗,时刻在发射大厅待命,准备配合测试。经历了第二次推迟发射,现场原本紧张的氛围变得更加紧张,当时张昊阳累得什么都想不出,只有把自己能做到的都做好,配合好其他岗位的队友们。
“所幸,经历了这些挫折之后,我们的队伍更加默契和团结,也迎来了这次长七遥五发射的成功。”张昊阳说。
在发射现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师王儒文最常看到的景象是,技术人员们应对各种故障和异常驾轻就熟,大家各司其职、平稳有序地忙碌着。他也常常感慨,正是每个航天人的点滴努力,凝聚成了大家捍卫成功的底气。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在一轮又一轮全力备战的日子里,时光虽能淡化其中交织的苦与乐,却改变不了我们心怀热忱、勇毅前行的足迹。”王儒文说。
旁人眼里,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像个奇迹,但在王儒文看来,所谓奇迹其实源于每个航天人一点一滴为兑现建成中国空间站庄严承诺所付出的努力,“哪有什么骨骼清奇,无非是拼尽全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