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勉励我们“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一文,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爱国,就是做传承者。
2016年夏天,我成为一名铁路勘察设计师,加入了一个发展轨迹始终带有鲜明“红色基因”的勘察设计企业——铁五院,铁道兵时期唯一的科研机构。前辈们说,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与传承:60多年前的铁道兵,以一声“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呐喊,扛起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大梁。在技术封锁的年代里,他们研制成功的第一代铁路舟桥、第一代铁路军用梁等,在抗美援朝、唐山大地震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企业转制、转型后的市场拼搏中,五院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从未消减,心头的“初心使命”从未遗忘,肩头的“社会责任”从未卸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带着“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期盼,五院人与巴中老区人民因高铁而结缘……就在我正式入职后,第一次出差就追寻着红色足迹,来到了“红军之乡”——四川省巴中市,为老区人民筹建汉巴南高铁。
励志,就是做担当者。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国川东北地区以地质复杂、河流密集、环境敏感而著称——秦岭横亘、巴山阻隔,“望山跑死马”的交通窘境,始终制约着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
借力交通、破题发展,成为一代代巴中人民的迫切需求。然而,因沿线地质过于复杂,受困于定速、投资、成本等问题,在当地修高铁的设想已沉寂多年……巴中市领导曾感慨道:“我们这里经济落后、道路崎岖,有人曾算过一笔‘经济账’,说在这里建高铁入不敷出……”
此时,将责任扛在肩头,打造出川“新蜀道”,成为铁五院义不容辞的使命——五院人毅然决定垫资,主动介入前期工作:“我们走回去,为老区人民建高铁!”
我所在的汉巴南高铁项目组迅速启动线路方案研究、规划方案评审及可研编制工作,与国家部委、两省三市主动对接,目的只有一个,让这条纵贯仪陇、巴中等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地带的汉巴南高铁早日落实落地!
求真,就是做思辨者。
在汉巴南高铁方案编制过程中,线路途经朱德故里——琳琅山风景名胜区,如何保护生态成为一个难题。我所在的项目组开展专题研究,最终采取综合支护技术,克服了沿线小净距、超小间距等隧道难题,实现了“绿色穿越”;在桥梁设计上,我们开创性设计了中国在建跨度最大的高低塔混合梁斜拉桥跨越嘉陵江,造就了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一系列“地质选线、环保选线”的“头脑风暴”中,一条追溯英雄足迹的“红色之路”,一条飞跃天堑、打通阻隔的“通联之路”,一条催动老区发展势能的“振兴之路”,愈发清晰和凝实!
力行,就是做奋斗者。
2019年5月的勘察阶段,当时正值阴雨季节,我们却在高山密林间仅用15天,就完成了前期测绘的“火线任务”;2019年12月,正值“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这条承载几代老区人民梦想的高铁正式开工;而到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让当时国内大部分工程处于停滞,也给汉巴南高铁最复杂工段的施工图设计带来了挑战,我所在的项目组决定兵分两路——一组人“逆行”入川,推进复工前的配施工作;一组人在北京集中办公、全力出图,四川北京的前后联动,日均超12小时加班加点,40多个日夜整齐划一,最终实现了施工图如期交付。
回顾汉巴南高铁的勘设之路,不正是总书记关于“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最生动实践吗!作为一名青年铁路勘察设计者,我将继续秉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精神,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汉巴南高铁项目经调专业负责人 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