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5月1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劳动者之歌

何小虎:液体火箭心脏“钻刻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5月16日   06 版)

    何小虎在工作中。 郑飞/摄

    从长征五号、天问一号,到北斗组网、探月工程,每一次共和国“飞天”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36岁液体火箭心脏“钻刻师”何小虎正是其中的一员。

    从投身航天事业的一线学徒工做起,何小虎用11年时间,先后解决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研制问题65项、申请专利7项、获公司首个国际专利授权,成长为航天科技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最年轻的一线技能专家。

    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系统相关产品更是“心脏中的心脏”。何小虎的工作,就是从事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空间站等为代表的各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系统相关产品的精密加工。

    “产品的精度,直接影响着火箭发动机及飞行器能否精准入轨,丝毫差池都可能导致火箭发射的延误甚至失败。”何小虎说,正是这样的要求,成为自己在这份热爱的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动力”。

    何小虎的中学时代,便在心底埋下了航天梦的“种子”。那是2003年,电视机前的何小虎看到杨利伟乘坐飞船进入太空的新闻——“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参与到伟大的航天事业中,该有多好!”此后,他加倍努力,考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并在毕业时“过关斩将”,以实操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航天六院,如愿成为一名“航天人”。

    作为我国唯一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企业,50多年来,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先后研制生产了长征系列、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所需的一系列火箭发动机,成功将中外100余颗卫星送入太空,为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多方面性能居于世界一流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班第一天,看着车间里的机器,何小虎问了师傅董效文一个问题:“用这样的车床,我们怎么加工出高科技的火箭发动机?”“航天人就是要沉得下心,去锻炼技能!”师傅的回答,让何小虎彻底静下了心。从此,“最早进入车间、最晚回到宿舍”成为何小虎的工作常态。

    让何小虎印象最深的,是被誉为“航天钻头”的全国劳模曹化桥的故事。曹师傅最拿手的技术是“打小孔”——在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喷注器上进行小孔加工:直径1尺多的部件上,钻出2000多个不同角度、不同直径的小孔,其中最小的孔径只有0.12毫米。为保护视力,不影响型号产品的加工生产,曹师傅从来不看电视、手机和电脑,几十年如一日。“从他身上,我明白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工匠。”

    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凭着认定目标不放松的“韧”劲,何小虎不断跟自己“较劲”——

    加工零部件,常常要趴在机器上,一个动作重复几百遍,他却一点也不觉枯燥。在他看来,想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就是需要这样日积月累的磨砺。为锻炼反应能力,原来用200转的转速加工的零件,他挑战用1500转加工。为练好磨刀基本功,他常常是满身沙砾,满手油污……

    一次次的重复中,何小虎以勤奋踏实、精益求精的态度,从普普通通的学徒工迅速成长为技术精湛的航天工匠。同时,他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新技能的研发和攻关,成为他的追求。

    在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有一项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公差仅为0.008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10。即使是高级技师加工,合格率也只能保证20%,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交付周期。为突破加工瓶颈,何小虎主动请命拿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那段时间,他吃不下、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这个难题。经过半个多月的试加工、摸索、查阅资料,他提出了“设备稳定性”的加工概念,即准确掌握机床最理想的加工时间段进行精密加工。这个思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加工方法,第一批次试加工合格率直接提升到100%,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凭着这样的劲头,何小虎在反复实践中攻克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先后独创微小孔高效加工法、异型零件高效找正法、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有效提升了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工作可靠性,在多项航天重大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

    “年轻人要有一股多干事的傻气,要敢于知难而上。”何小虎常说,给任务就是信任、有活干就是锻炼,多承担一项任务、多完成一件工作,就多一份宝贵的经历、多一份难得的收获。

    11年来,何小虎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岗位能手等称号。最让他高兴的事,还是将自己总结出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航天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师傅带徒弟,都是倾囊相授。”在他看来,成为“大国工匠”并带领更多年轻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是自己的理想,但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坚持,更需要数年如一日的坚守。”

    如今,作为全国技术能手,何小虎培养出的20多个徒弟已经逐渐成长成为技术骨干,而他也正带领95后00后的年轻团队,在迈向中国智造的道路上苦练本领、潜心钻研,向着下一个技术难关挺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5月16日 06 版

80后“中国芯”研发者出自少年班
何小虎:液体火箭心脏“钻刻师”
“祝融号”火星车准备越冬
“视若无睹”究竟为啥?科学家有了最新发现
我国科学家用新模型揭秘太阳系“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