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很多年轻人宅在家里,如何把他们发动起来服务社区;辖区内老旧小区多、青年少,社区青年团建活动很难开展;城市小区流动团员多,但组织融入感较低,共青团如何引领、凝聚、服务青年……
最近,一份题为《城市住宅小区团建“三新”工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的调研报告新鲜出炉。这份长达1.5万字的调研报告对困扰基层团干部许久的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报告的执笔人是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石立春,第二作者是团成都市成华区委书记郑丽。来自学术和实践两个领域的作者联手完成了上述报告。
这是团成华区委探索基层团干部队伍成长导师制度的一项成果。为了提高基层团干部的专业化水平,今年4月,团成华区委聘请四川大学石立春博士团队、成都理工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牛津布鲁克斯学院)团委书记温自强博士团队担任基层团干部队伍成长导师。
4月19日,在成都市成华区一个“青年之家”举行的交流活动中,来自成华区一些街道和单位的团干部分享了工作体会。交流中,不少团干部提出了基层工作的困惑和难题。
作为基层团干部的成长导师,石立春应邀参加了交流活动。针对老旧小区的青年工作问题,石立春说,城市社区各有特点,会有不同的处理路径,要梳理城市小区基层团组织建设问题,总结可以复制、借鉴的常态化工作路径。
参加座谈交流的还有成华区一些街道的兼职团干部,他们大都是成华区辖区内大学的学生。这些大学生给基层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不熟悉基层工作的问题。
成都理工大学法学专业2019级学生程恬骁兼任成华区二仙桥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她说,刚上任的时候,面对一个比学校复杂得多的环境,比如社区青年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诉求不同,她一时不知所措,甚至感到紧张。
专职团干部也有烦恼。比如,今年是建团100周年,怎样向青年讲团史,成了一些基层团干部面临的挑战。因为他们日常埋头工作,鲜有这方面系统的理论和知识积累,一些基层团干部为此还专门向团区委求助。
团成华区委书记郑丽说,在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中,他们注意到,基层团干部在服务基层时常有困惑和难题,比如有好点子却不知道怎么付诸实践,因此在很多方面都有提高本领的需求。
今年年初,团成华区委相关负责人与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交流时,理论和实践发生了“碰撞”。提到基层团干部在团史方面的困惑,石立春很快整理出一个主题为《青春不老 中国正好》的党史、团史课件,梳理了党史、团史的重要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
看到这份课件的时候,程恬骁感慨“很有针对性”。此前,面对浩瀚的互联网资源,她苦于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个课件给她提供了权威的理论支撑。
今年4月,经过前期的充分沟通,石立春和温自强正式受聘成为成华区基层团干部队伍成长导师。两名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引领、基层组织建设等领域均有长期的研究,对基层团的工作亦有较近距离的观察。
程恬骁说,在她还不知道如何履行好职责时,跟石立春的交流让她豁然开朗。“石老师给我总结了‘四个一’的工作内容,结合我的法学专业背景,我决定做好法治宣讲、法律志愿服务等工作,更好地服务街道工作和辖区青年”。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学生王建琴兼任成华区双水碾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她说,自己正在做有关空巢青年的研究课题,也希望得到导师指点。
基于两名青年教师的加盟,团成华区委决定系统实施“专家指导+课题研究+专业锻炼+实践砺练+跟踪问效”五位一体的团干部培养模式,借助学者的力量,巩固团的工作基础。
按照团成华区委的设计,从进入社区到开展工作,从职业成长到作用发挥,基层团干部的工作全程都有导师指引,导师还将采取岗前授课、定点指导、跟班作业等方式给予指导,助力团干部更快成长。
此外,成华区还特地打造课题研究实践模式,推动导师与基层团干部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郑丽说,这样既支持了基层团干部成长成才,也为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莫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