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车注意,破甲弹,1号目标,射击!”不久前的一天,滇西高原上,陆军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坦克四连正在组织一场战斗射击比武考核。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两辆坦克开足马力驶向射击地线,炮弹呼啸射出。数声巨响后,靶区目标应声而落,全部命中。
这是这支从战火中走来的英雄连队面向“战场”的新一轮冲锋。1942年,坦克四连的前身冀鲁豫军区平原党校特务团二连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80年来,坦克四连历经战役战斗250余次,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10次、三等功12次,在战争年代被授予“巩固部队模范连”“淮海先锋”荣誉称号,和平时期又被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
“我们的连队诞生于战火硝烟中,也要向战场走去。”刚刚结束考核走下训练场,如今的连队指导员撒俊雄站在坦克车旁自豪地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的目标始终没变,那就是向战场开炮。”
荣誉
撒俊雄至今记得2021年年初自己来连队上任的第一天,前任指导员郑重地将一本已经泛黄、边缘处磨损打卷的手写笔记本交给他。翻开笔记本,撒俊雄看到里面清晰地记录着连队自1942年建连至今,近80年的历史与荣誉。
“这交接的不仅仅是一本连史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与使命。”撒俊雄说。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剿匪平叛、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历史上坦克四连曾参加大大小小战役战斗258次,军史上诸多重要战役都能看到她的身影。1948年,淮海战役张围子战斗中,连队九班为掩护主力转移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全班战至仅剩2人。因出色完成任务,战后九班被授予“淮海战役先锋班”荣誉称号。
如今连队的排长董成强曾担任“淮海战役先锋班”第33任班长,他来自江苏徐州,入伍前虽然听说过淮海战役,但对其中的细节不甚了解。2012年来到连队后,董成强在荣誉室里看到了革命先辈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不畏生死勇敢战斗的故事,这个小伙子一下子被“深深地震撼”。面对满墙荣誉锦旗,他自豪地想,“我来到了一个英雄连队”。
在撒俊雄看来,连队过去的荣誉能带给如今的官兵“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坦克四连,新兵下连去的第一个地方是荣誉室,上的第一堂课是学习连史。一些年轻人在听完连队的故事后,会将自己的偶像从原先的明星,换成刘富清、冯达等连队历史上的战斗英雄。
对荣誉的珍视,则是如今一茬茬连队官兵共同的“精神动力”。去年,连队参加上级组织的年终军事考核,最后一个课目是武装3公里跑。出发时,连长杨银德因用力过猛不慎摔倒,磕破了膝盖,腿上鲜血直流。为了不影响连队成绩,杨银德没在意自己的伤势,咬着牙爬起来后又冲了出去。看到连长带头冲锋,四连官兵纷纷“玩儿命一样”往前跑,最终拿下全旅第一。
“我们只有一个评判标准,就是训练成绩。拿不下第一,没有成绩,什么理由都白搭。”撒俊雄说,在坦克四连,成绩与荣誉是官兵心目中的唯一标准。“不分职务大小、军龄长短,只要成绩不好,是主官大家也照样批评,成绩好了列兵也能做车长。”
撒俊雄就曾被连队战士“点名批评”。那是他刚担任指导员一个月后,在一次民主评议会上,一名战士指出撒俊雄队列站不好给大家“拖后腿”,直接点名批评他“你的大腿抬平了,全连的大腿才能抬平”。
此前一直在机关工作的撒俊雄幡然醒悟,“自己拿不出成绩,带兵就没有威信”。随后,他每天晚上加练体能,白天则向连队骨干老兵请教,补齐专业短板。几个月后的一次射击考核中,撒俊雄带头登车,打响了全连第一炮。
走下坦克,撒俊雄看到全连官兵都围到了车前,大家热烈地鼓掌为他庆祝。已来连队近半年的撒俊雄一下子热泪盈眶,“那一刻我由衷地感到骄傲,为我是坦克四连的一员而自豪”。
冲锋
丁子俊车、刘富清车、冯达车……在坦克四连,15个坦克车组分别以15位连队历史上的战斗英烈命名。这是撒俊雄的一次尝试,希望能“让传统精神真正融入到今天的战斗力建设中”。
董成强是刘富清车组中的一员。他还记得去年给车组命名的那一天,晚点名后撒俊雄开始公布每个人所属的车组名称,队伍里一下“炸开了锅”,每个人都兴奋不已,“好像一下子和连队历史紧紧拴在了一起”。
得知自己是刘富清车组后,董成强在当晚又一次走进荣誉室,细细回味连史中的战斗故事。随后,他将15位英烈的故事全部重温一遍。第二天再登上坦克,这位已从军多年的老兵忽然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他像个新兵一样昂首挺胸,心想“从此要更加刻苦地训练,绝不能给先辈丢脸”。
二级上士洛桑多吉是田合车组中的一员,他也是连队的射击技师。在他看来,虽然年代不同,先辈经历的战火硝烟已经远去,但连队一茬茬官兵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在时刻准备着,都是为了打赢”。
“我们瞄准的方向一致,就是向着战场。”洛桑多吉说。为了“瞄向”战场,他尝试将日常训练与实战相结合。
过去,射手射击都是依靠瞄准镜搜索目标,而后实施打击。参加演练多了,洛桑多吉发现瞄准镜的视线狭窄,搜索目标会过多耽误时间,导致射击速度慢,“如果在战场上,不能先敌发现,又怎能打赢呢?”
几经思索,洛桑多吉认为潜望镜观测范围广、视界宽,可以辅助搜索目标。随后的一周时间里,他尝试将潜望镜与瞄准镜相结合,先用潜望镜搜寻目标,再切换瞄准镜锁定打击。炎热的夏季,坦克车厢内热得像蒸笼,洛桑多吉守在里面反复尝试。10多天后,他拿着每天的训练成绩对比表找到连长,此时新的“双镜融合法”目标搜索用时相较过去已大幅缩短。
“虽然我们平时在训练场,但每一个人都时刻准备着走上战场。”连长杨银德说。
为了让连队更加适应实战环境,杨银德在去年创造性地提出组建“蓝军班”。这一设想刚提出时,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蓝军班”就是“做做样子,最终总要被红军打败”。
为了扭转大家的看法,杨银德翻看了不少外军资料,整理出好几套战术方案,又精心挑选出几个最优秀的车组作为“蓝军班”备选,带领大家研究起单车战术。
几次磨合训练后,官兵们慢慢对战术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一些过去并不看好“蓝军班”的老兵惊讶地发现,“原来单车也可以独立进行这么多战术进攻”。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对战术研究产生了兴趣,开始主动研究创新方法。如今,训练之余杨银德时常会被官兵们拉走,要求一起讨论研究新战术。
去年下半年的一场演习,“蓝军班”的组建初见成效。那场演习中,坦克四连担负主攻任务,是第一批突进的连队之一。冲锋中,四连官兵被打散,分成三个方向分别进攻。杨银德惊喜地发现,被打散的车组在没有指挥员指挥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展开了战术进攻。1个多小时后,四连官兵顺利汇合,第一个挺进任务区域。
看着战友们在任务区域胜利的欢呼,杨银德欣慰地笑了。他知道,“如今我们的每一次冲锋都是为了那一刻——真正走上战场,取得胜利”。
向战
二级上士姜恩国离“战场”最近的时刻,是在2020年年初。那是一次临时通知的演训任务,连队在午饭时接到通知,当晚便登车出发了。
当时姜恩国正在家中休假,接到通知后,他匆匆告诉家人“我是班长,我必须回去”,便立即买了最近一班回程车票返回营区。洛桑多吉则推迟了原本的婚期,只和未婚妻说了一句“部队有任务,希望你多理解”。
前往任务区的火车上,上级领导给连队官兵做动员,战味儿十足。望着窗外黑漆漆的夜空,姜恩国感到心潮澎湃。他没觉得害怕,反而“很兴奋,像是终于要上战场了”。抵达任务区后,姜恩国带头写下请战书,其中有一句写道,“为了祖国领土完整,为了人民的尊严,我必不惧生死。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碑。”
那一次是杨银德带队“出征”,他至今记得当时连队官兵个个士气高涨,“那一刻你能看到和先辈一样的热血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流淌”。
因为任务原因,坦克四连官兵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直升机滑降”等全新课目,这对一向在山地“作战”的坦克兵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杨银德记得,那时一同执行任务的空降兵战友宽慰他们,“你们是坦克兵,不用做多好,差不多会就行了”。
“坦克兵凭什么就做不好?”他们不愿被别人看低,拿出新兵训练的劲头每天加练。有的战士恐高,滑降时眼睛一闭,大喊一声便不管不顾地跳下去。杨银德带头用脚手架自主搭建模拟滑降平台加班加点训练,没多久就磨破了3副牛皮手套。
到了最终课目训练考核验收时,坦克四连几个小组均名列前茅,姜恩国带领的小组更是以40秒的成绩取得第一名。看到四连官兵们的成绩,友邻单位的战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是“能上天入海的坦克兵”。
“战场需要我们是什么样,我们就练到什么样。事实证明,80年后的今天,只要一声令下,我们仍然会像先辈一样,无怨无悔地奔赴战场。”姜恩国激动地说。
因为在军校上学的缘故,董成强错失了2020年的这次任务,这让他一度非常遗憾。今年年初,连队再次接到执行任务的通知,原本打算休假陪怀孕妻子的董成强第一个取消休假,向连队主动请缨,报名参加任务。
董成强记得,出发之前他给妻子打电话,因为保密原因不能向妻子透露更多,只能告诉她“要去执行任务了”。电话里妻子问他,“我会不会像陈红军妻子一样,生一个遗腹子?”这位从军多年的汉子一下子就哭了。
尽管不舍,但董成强依然选择了和连队一起出发。他们登上战舰准备渡海登岛,那是董成强第一次上舰艇,还没来得及新奇,就先感受到了晕船带来的“痛苦”。
强忍着身体上的不适,董成强和战友们在接近岸边时换乘气垫艇,准备抢滩登陆。那天风很大,海浪拍来时战车被高高地掀起,“像坐过山车一样”。颠簸中,气垫艇的显示屏闪烁红灯,警报声不时响起。战斗的氛围越来越浓,董成强忽然想起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空降兵15勇士”伞降震中时的誓言,“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那时真的有一种热血澎湃的感觉。”董成强回忆说,当天他驾车冲上海岸,和战友们一起向前疾驰而去,炮弹在一辆辆战车前呼啸射出。抵达任务区域顺利完成任务后,董成强激动地和身边战友拥抱在一起。他感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整个人浑身舒爽,像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
因为工作原因,执行完任务后董成强便匆匆返回营区,至今没能回去见一面怀孕中的妻子。但他始终记得准备登陆时,在战舰甲板上看到的一句横幅上的话:“兄弟们,我们已没有退路,身后便是万家灯火。”
“我希望将来把这句话告诉我的孩子,也告诉一茬茬来到连队的战友们——永远面朝战场,守护万家平安,这是从先辈到我们,一代代传承不变的使命与责任。”董成强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