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提“沈大师”“沈大拿”,大家都知道说的是车轮车轴厂高级技师、沈飞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沈飞。
44岁的沈飞,在轨道交通行业从事数控加工工作已有26年。他凭借在数控加工领域的突出表现,先后获得安徽省“技术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新型战略性产业领军人才、省级技能大奖等荣誉,刚刚又获得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创新不是口号,是植入思想的意识,是对工作永不满足的追求。”沈飞最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也是他在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一直坚持的理念。
马钢车轮是中国宝武乃至中国钢铁行业的“名片”,也是全体马钢人、交材人的骄傲。1995年,沈飞从马钢技校毕业后进入马钢工作,一直在生产一线负责机械加工。从普通卧车、立车,到数控车、数控铣、车铣复合中心,经过一次次省级到全国数控大赛的历练和检验,沈飞逐步成长为了一名数控加工方面的全能型人才。在国家实施制造强国和创新发展政策的引领下,近年来,沈飞带领团队攻克了高铁车轮静平衡难题,完成大功率机车轮等大量高精度车轮产品的现场加工工作,完成弹性车轮现场工艺实施并通过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现场审核,让车轮产品加工能力拓展到有轨电车这一新领域。
2019年马钢交材接收了轮毂内孔为1∶300锥度要求的地铁车轮订单,该型车轮内孔加工的实现需要解决轮毂内外毂面空间位置的精确定位,保证孔口R圆角的光滑过渡,同时需要解决锥孔的尺寸测量等诸多难题,由于厂内设备加工能力及工艺能力的限制,暂不具备高精度锥孔的加工能力,只能委托加工。
为了解决关键工序“卡脖子”问题,沈飞所在团队主动承担了锥度精镗孔的技术攻关。车轮轮毂孔是安装车轴的主要部位,尺寸精度要求高,对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也非常高。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后,大家决定从现有设备能力找突破口,利用生产线中的一台加工φ1000mm的数控立车。它在功能上可以实现锥度精镗孔的加工,但在加工工艺如过程控制、加工测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锥孔加工的要求。查阅大量加工方面的资料、参考国外数控测量的先进技术后,他们提出增加智能测量装置自动测量轮毂面的空间位置,解决轮毂孔上下圆弧倒角的空间定位,利用样轮比较法测量,降低环境温度对尺寸控制的影响,同时自制了比较量具,实现锥孔尺寸的精确比较测量。经三坐标测量仪验证,锥度轮毂孔的加工精度完全符合工艺要求,又一个技术难题就这样被沈飞创新团队利用智能测量技术成功破解了。
轨道交通行业在服务大众的同时,因为噪音对沿途的群众生活产生影响而备受诟病。弹性车轮作为轨道交通的新品车轮,广泛使用在欧洲的低地板车和有轨电车上,这种组合车轮因为结构中有橡胶部件,阻隔了噪音的传递,给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噪带来了希望。但同时,弹性车轮的制造难度不亚于高铁车轮,每套车轮都称得上精雕细琢的“工艺品”。
马钢在2018年以前没有这类车轮的制造经验,为此,沈飞创新团队在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弹性车轮的生产攻关,从设备引进、工艺攻关、工装设计、刀具选型、质量保证方面开展工作。经过一轮接一轮的试验,当年10月,负责现场实施的安徽省重大专项弹性车轮项目通过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现场审核。又经历了近两年的持续攻关,马钢交材实现了10多个品种小批量弹性车轮的生产制造。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培养了一个年轻的技术团队,截至2021年底已完成弹性车轮加工7614件,企业在取得了良好声誉的同时,还创造出新的业绩增长点。
2021年在国产840地铁用弹性车轮项目中,沈飞继续负责机械加工及压装工艺实施,目前该型车轮已在合肥地铁试运行,即将正式投入使用。这是马钢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第一个φ840mm的地铁弹性车轮,该型车轮的使用标志着轨道交通行业践行绿色低噪进入了更高的水平。
人才梯队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希望,作为省市两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沈飞结合多年的理论钻研和实践探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控加工人才培养方法。他将从设备到工艺、从材料到生产积累的自身经验,以及所掌握的操作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员工。
“在岗位上,就要认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面对车轮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沈飞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勤恳付出赢得工作中一次又一次进步。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下,一道道难题被破解,凭借一份坚守与担当,在20多年的岁月里,沈飞书写着对车轮事业的热爱,在技能人才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挑战新高度,也实现着自己爱岗敬业、技能报国的初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