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29岁的李雷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个为海南乡村学校输送支教教师的公益项目,重新燃起了大学时未能实现的支教梦。这名在南京工作了7年的教师,决定报名参加。之后,他被分到地处海南岛腹地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琼中县是革命老区、白沙起义策源地,也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为了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早在1993年,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这里建起了海南省最大规模的希望小学——琼中县红毛希望小学。
虽然是一所乡镇小学,但这里和李雷想象中不太一样,学校有合唱、舞蹈、国画、足球、解说、诵读、黎锦等丰富的少年宫课程,特别是踢足球几乎是全校400多名学生共同掌握的一项技能。只要有足球,学生随时能配合着玩起来。
2015年,当地出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全县乡镇以上的中、小学校(含民办学校)和县职业技术学校将足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从这一年开始,红毛希望小学每周拿出一节体育课专门练习足球。
“当时学生对踢足球已经有热情了。”在红毛希望小学任教12年的体育教师王章庞解释道,在更早的时候,现任琼中女足主教练肖山就开始从学校选球员,无形中带动了足球文化在琼中生根发芽。曾经在红毛希望小学读书的王靖怡、王小玲、黄巧祥由此进入琼中女足。
2015年,在“希望工程”的支持下,王靖怡第一次走出国门,和琼中女足的其他队员一起,代表中国参加了2015“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没想到,她们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就拿了冠军。今年年初,年满18岁的王静怡入选U18国家女足集训队。
另一边,为了参加当年琼中县组织的一场校园足球联赛,王章庞和另外两名同事一起,挑选了一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校足球队进行训练。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场地、训练装备,王章庞就拿一些鞋、砖块摆在土操场上当作障碍物,训练队员们的运球技术。他还记得,当时足球也是队里的“稀缺资源”,队员们只能轮流练习。
如今,学校里不仅建起了标准化跑道、7人制的专业足球场,相关运动器械也都能得到保障。
红毛希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王蕊怡上学期才进入校女足队,算是队里的“新人”。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见到了来学校参加校园足球节的琼中女足队员。“她起脚可以从这边的门射到那边的门。”谈起第一次看到的专业现场足球比赛,王蕊怡语带兴奋。
“她们就像一道光一样,站在那里。”当时还在学舞蹈的王蕊怡,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踢足球,默默为校队的选拔做准备。
但入选之后,王蕊怡明显感受到自己与老队员之间的差距。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除了每天早上6点半和下午少年宫课程时间进行固定训练,她还会利用周末时间,和小伙伴一起来学校进行技术训练。
通过训练,她很快在射门方面表现出技术优势。
每年4月,红毛希望小学会举办一次校园足球联赛,王章庞借此机会选人,进行校队人员调整。在今年刚刚结束的比赛中,王蕊怡所在的班级足球队以3∶0战胜对手,作为前锋的王蕊怡也贡献了1个进球。
“现在越来越多的足球苗子涌现出来。”王章庞说,校队成立以来,先后为琼中女足输送十几名队员。而足球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走出大山的机会,学校曾多次派代表队到省内外参加青少年足球联赛。深山里孕育出的一朵朵“铿锵玫瑰”,在更大的舞台绽放。
近年来,经过不断摸索,红毛希望小学足球队逐渐建立起支撑校园足球发展的体制机制。在队员选拔上,做到既尊重学生兴趣,又能从速度、爆发力、耐力等多方面测试他们的能力;在球员培养上,建立高、中、低段的梯队;在训练方式上,对不同阶段的队员进行针对性训练……
红毛希望小学特色足球的发展,也是琼中县普及校园足球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琼中县29所学校共成立83支校园足球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学生达1.8万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0%以上。
虽然平时训练很辛苦,但王蕊怡觉得,“既然选了这条路,就不应该轻易放弃。未来,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进入琼中女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