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一场特殊的交旗仪式在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举行。该公司组建的“铸心”新长征党员突击队如期完成发动机科研生产年度任务。年初授旗、年底交旗,勇担重任,攻坚克难,成为中国航发青年科研生产攻关一线的生动写照。
望着队员手中鲜红的“铸心”战旗,突击队副队长付航回想起5年前的一幕。当时,她作为突击队代表参加了中国航发首批集团级“铸心”新长征党员突击队授旗仪式,并许下郑重誓言:“矢志不渝、全力以赴,走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新长征路,铸就强劲‘中国心’!”
铸心,既是铸航空装备的“中国心”,也是铸理想信念之心、干事创业之心。中国航发坚持党建引领、以心铸心,5年来先后组建2100余支党员突击队,在制约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娄山关”“腊子口”立起一面面党旗。突击队员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多型航空发动机实现首飞首航,跑出了新时代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加速度。
“成立突击队,就是要与时间赛跑”,中国航发贵阳所整机试验部党支部书记李杰静感触颇深。2020年6月初,整机试验部接到发动机长试任务,这是保障发动机顺利首飞的关键一环。部门决定组建突击队,由李杰静任队长。这支由35岁以下青年党员组成的突击队敢打敢拼、充满活力。李杰静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带头亮身份、亮承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在最前。为有效缩短试验周期,90后党员大胆尝试,以“试验一次成功”为目标,运用精益管理工具、仿真技术等,提高试验突发状况响应速度,实现试验仿真模型与试车数据实时修正,提升工作效率。
2020年6月28日,试验突发故障。经过认真分析,问题症结找到了,但突击队员面临两难选择。“传统”方案是将发动机拆台分解、排除问题,但这意味着试车失败,研制进度会大大拖延;如果在试车台上排故,只能在布满管线的狭小空间中操作,难度很大。经过审慎研究,他们连夜制订台上排故方案,经过10天奋战,发动机终于恢复正常,试验顺利推进,有力保障了发动机首飞任务。
航空发动机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涉及机械、燃油、控制、空气等系统。结对共建、联合攻坚,成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催化剂”。
位于无锡的中国航发动控所与贵阳的中国航发红林是燃油控制系统的上下游单位。为了突破地域限制、加强协同,动控所燃动部党总支与红林产品设计所党支部组建联合突击队,共同推动燃油附件产品质量提升。
联合并不意味着能迅速融合。突击队员周毅博回忆刚到贵阳时的情形说,工厂的崔师傅总操着浓重的乡音说“老(恼)火”,令他摸不着头脑。后来才明白,原来方言“恼火”指的是事情难办。越是直面困难,越能督促大家尽快解决问题。
统一思想是加快融合的内生动力。突击队负责人郝圣桥决定召开联合组织生活会,用党的“传家宝”批评与自我批评推动双方理解与协作。党员深刻剖析工作上的不足,以及党建工作协同性不足、沟通交流不够充分、工作推进缺乏深度等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和举措。“融合协作就是要劲往一处使,把项目往前推。”燃动部党总支书记张华说。
以联合突击队为载体,一个个支部架起桥梁、一名名党员参与其中、一个个战斗堡垒彼此相连。3月的上海,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按下“缓行键”。3月14日深夜,一道疫情防控突击队征集令发出后,不到两个小时,由32个党支部、200多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成立。作为第一批上岗的突击队员,党群工作部刘洋每天早6点到晚12点连轴转,开展核酸检测、运送物资、沟通各方等工作。
为保障商用航空发动机研制,200多名党员带领200多名职工居厂保产。办公室里的睡袋、折叠床,见证着他们60多天“起床就上班、下班就睡觉”的封闭生活。在突击队带动下,40多名青年职工在战“疫”一线递交了入党志愿书。
党旗下的年轻面庞坚毅而无畏,航发人正全力以赴加快航空发动机事业创新发展,让配装“中国心”的战鹰翱翔蓝天。
田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