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5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群年轻人接过创业者的重担,打造世界级的陶瓷品牌——

醴陵“瓷二代”的新启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5月31日   07 版)

    初夏的醴陵,灼灼桃花俏上枝头,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申请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成了湖南醴陵华鑫电瓷总经理黄刚眼下最挂心的事。

    即便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他仍然争分夺秒地抓紧对接湖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研发新品。近年来,他已经从北京等地引进了多名博士,助力企业发展。他们研发的多个产品直供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

    “去年,华鑫电瓷空心陶瓷绝缘子被工信部遴选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但我们想走得更远。”近日,这位年轻的CEO告诉记者。

    1986年出生的黄刚,2009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加入华鑫电瓷。

    这家建立于1985年、位于浦口镇的电瓷厂几经沉浮,在现任董事长、原企业副厂长石军生的带领下逐步走出困境,并改制成为股份制公司,主攻电力行业的空心陶瓷绝缘子。2009年,该企业的这一单品做到了3亿元的销售收入。

    也就是在这一年,黄刚开始进入企业实习。“搬过泥巴,修过坯……后来当了负责生产调度的总计划员。”黄刚说,自己的优势在一次偶然间被发现。

    彼时,中东地区一家互感器工厂的老总慕名打来电话购买产品,但公司大部分员工因外语不熟练都不敢接活,也担心万里之外的客户靠不住。

    黄刚拿下了这个订单,并将这家中东企业发展成为华鑫电瓷维系了11年的大客户。

    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黄刚抓住了这一机遇。他与伊朗一家互感器公司多次沟通,先后组织6批伊朗相关企业团队来中国考察,为国内相关企业牵线搭桥。过去11年间,黄刚多次拜访伊朗、土耳其、俄罗斯和印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客户,成功叩开多个国际知名电器公司的大门。

    在企业滚打摸爬多年,黄刚发现,800多名员工大部分都是当地农民,提升知识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他开办了当地第一家企业学院,公司与湖南工业大学合作,对员工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员工经过相关考试后可获得专科文凭。数年中,100多名员工毕业,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黄刚的同学文礼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目前在日用陶瓷产品领域打拼。相比电瓷的工业属性,日用陶瓷在互联网时代更面临大浪淘沙。

    陶瓷是醴陵的支柱产业,多以日用品为主。

    自2004年以来,文礼所在的陶润瓷业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国家。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新一代的经理人文礼觉得压力巨大。

    “以前公司靠展会外贸,因为疫情如今这条路已经断了。而且国际客户也在变化,如果不研究互联网+,就没有产品差异化,只能打价格战。”文礼说,直播时代,产品的更新越来越快,必须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适应这种节奏。

    文礼认为,瓷应该更像一个生活伴侣,给大家传播好的生活方式,传递情感和温度。由此,他组建了一个新的团队,创建陶润会,员工平均年龄28岁,用全新思路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他们打造了一座世界级陶瓷生活体验馆——“陶润会生活艺术中心”,既是生活体验空间、美学与艺术的创造地,也是文化交流和为行业汇集资源的平台,并获得了“五彩陶瓷特色产业小镇示范项目”“省级旅游购物示范点”等荣誉。

    近年来,他们在国内也积累了很多大客户,包括华为、京东等。去年,企业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

    文礼说,在创业路上,许多醴陵青年都有过困惑。2013年开始,他们一拨创业者(大多为“瓷二代”)组建了朝旭学社,共同学习、交流。

    文礼介绍,近30个年轻企业家组建了当地颇有活力的圈子,为地方经济,尤其是瓷业发展起到了“聚变”的作用。

    不久前,湖南省工信厅公布了2022年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陶润会、华鑫电瓷等8家企业入选。

    2021年,醴陵30多家企业投入近亿元采购自动化、智能化设备193台套,建成全国首条日用瓷自动化生产线。陶瓷企业研发投入14亿元,陶瓷行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95家。目前,醴陵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平均达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位居前列。

    醴陵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醴陵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25.2亿元,经济综合实力和基本竞争力再次实现“双进位”,其中陶瓷产业产值增速增长18.1%。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5月31日 07 版

醴陵“瓷二代”的新启航
北京战“疫”攻坚时刻 他们选择成为核酸检测志愿者
阿拉伯青年政治家:文化与教育是中阿民心相通、命运与共的关键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