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
——2015年6月1日,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寄语
---------------
“十年变迁,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幼儿园的发展变化。”
家住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张晓燕是个二孩儿妈妈,十年里,两个孩子都在掘港幼儿园度过了三年快乐的学前时光,也让她真切体会到了这个家门口的幼儿园的“巨变”。
张晓燕观察到,2013年,老大上幼儿园时,孩子们只能做些简单的游戏活动。而今,幼儿园搬了新地址,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变大了,玩具丰富了,活动也更加多姿多彩,照顾小动物,设计种植园。她发现,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有了一定的责任意识,有担当,懂包容。
不仅如此,张晓燕表示:“老师们秉承着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初心,从培养品格做起,更加注重激发孩子们天然的创造力,将与时俱进的创新时代精神与文化教育完美融合,这都让我感受到了幼儿园培养孩子创新精神、文化自信的远见。”
张晓燕的体会,可以说是这十年我国学前教育的缩影。放眼全国,越来越多的家庭亲身体会到了从“入园难”到“上好园”的十年跨越。
学前教育“成绩单”:普及水平迈入中上国家行列
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幼儿园是孩子迈入教育机构的第一步。
曾经,“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让不少幼儿家长备感焦虑。如今,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国学前教育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教育部4月26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迅速增加,2021年全国幼儿园数达到29.5万所,比2011年增加12.8万所,增长了76.8%。
吕玉刚介绍,毛入园率持续快速提高,2021年全国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4805.2万人,比2011年增加1380.8万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21年的88.1%,增长了25.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
农村地区一直是学前教育的短板,据统计,这十年来中西部和农村发展最快,全国新增的幼儿园,80%左右集中在中西部,60%左右分布在农村。
“十年间,毛入园率增长幅度超过30%的13个省份都在中西部,‘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入园率显著提高,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从15.8%增长到95.5%,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从25.6%增长到90.01%,学前教育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吕玉刚说。
贵州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000余所,新增公办幼儿园教师5万余名,比2011年增加了5倍,在园幼儿数从2011年的87.8万增加到2021年的165.5万,翻了近一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60%增加到91.4%,公办幼儿园占比从2011年的28.5%,增加到54.8%,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到58.8%。
家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盘塘村的吴六丝小朋友,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2014年,其父亲在得知所在的盘塘村建设了公办幼儿园后,立刻将其哥哥姐姐送往就读。如今,哥哥已进入小学,姐姐已上初中,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成为幼儿园里的新生。
据了解,正大镇盘塘村幼儿园服务周边3个自然寨的适龄儿童,目前共有16名在园幼儿和两名专任教师。幼儿园设施设备完善,玩教具充足,孩子们还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免费营养餐,深受周边村寨居民的好评。
“村里的幼儿园条件好,娃娃吃得好,收费还低,六丝和她的哥哥姐姐都在这里上过学,孩子在这儿我们家长放心,工作也安心!”吴六丝爸爸说。据了解,看到村里的幼儿园也办得跟城市一样好,2015年铜仁市已有3000余名儿童从城市回流到了农村。
“这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普及水平迈入中上国家行列,广大适龄幼儿享有公平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这十年,学前教育资源发生格局性变化,公益普惠底色更加鲜明,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这十年,学前教育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办园水平显著提升,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发布会上,吕玉刚的这番总结,让人们看到了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底气和魄力。
学前教育,“普惠”当先
有这样一组数字,展现了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资源结构正在发生的格局性变化。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达到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其中公办园12.8万所,比2011年增长了149.5%,“充分发挥了公办园兜底线、保基本、平抑收费、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我国幼儿园的普惠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7.8%,比2016年增长20.5个百分点(2016年开始统计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其中12个省份超过90%,有效保障了绝大多数幼儿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为何学前教育一定要“普惠”当先?想必不少人都曾在广告上、马路边看到装修豪华、配套奢侈,以“双语”“国际”为噱头的私立幼儿园。然而,办教育绝不是做生意,“普惠”二字,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定位和底线。
江苏镇江的雨汐小朋友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住在城市,父母工作忙,孩子照顾不过来,想回老家上幼儿园,又怕办园质量与城里相差太大。家住镇江下蜀镇亭子幼儿园隔壁的奶奶,每天不动声色地在阳台上观察幼儿园的户外游戏,也经常和村里的幼儿家长交流。
半年后,雨汐的奶奶果断将孙女接到下蜀镇亭子幼儿园上学:“这里不仅办园条件比城里好,而且玩的地方大、花样多,老师和保育员对孩子特别好。”据了解,亭子幼儿园曾经是小学教室,在经过新建和扩建后,不少老百姓都称这所村办园是“村里最漂亮的房子”。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分析指出,十年前,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严峻,加快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难题,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愈加迫切。
“事实上,所谓‘入园难’是‘入公办园难’,各地公办教育资源短缺,‘入园贵’是‘入优质民办园贵’。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治本之策,是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张志勇说。
张志勇表示,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坚持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不低于50%、坚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85%、坚持大力发展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促进了公益普惠学前教育资源的大发展。
吕玉刚指出,如今,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2021年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每个乡镇基本办有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适应城镇化进程,不断扩大城镇普惠性资源,特别是全面开展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共治理两万多所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
“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满足了老百姓在家门口的入园愿望。”吕玉刚说。
“三孩时代”,学前教育迎难而上
从2013年的“单独二孩”,到2015年“全面两孩”,再到2021年“三孩生育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放宽生育政策,学前教育率先迎接挑战。
从“公益普惠”到“优质普惠”再到“幼有善育”,如今,人们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期待越来越高。
冬奥会期间,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带领小朋友统计五星红旗升起的次数、寻找心中的冬奥英雄、制作并举办冰墩墩展览。
“在感受北京冬奥会‘了不起’的过程中,萌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园长余琳这样说道。
在余琳看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前教育也不例外。因此,该园不断研究如何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在3-6岁幼儿的教育中有效落地。
“我们坚持‘及时性’原则,把社会上的‘新鲜事’及时引入幼儿的世界,于无声处播撒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涵养幼儿爱国的童心与品性。例如,我们组织回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的视频,当听见王亚平说出‘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时,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喊出了‘我爱我的祖国’,民族自豪感在幼小的心田悄然生长。”余琳说。
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落地,未来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将会面对哪些挑战?
对此,吕玉刚表示,实施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性决策。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对落实人口战略和生育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育部将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更好地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三孩政策落地实施。
吕玉刚说:“我们要认真做好入园需求的预测。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必然对人口的出生变化带来影响。我们推动各地根据出生人口的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逐年做好入园需求的预测,这对资源的配置至关重要。同时要及时修订完善居住区人口配套的学位标准。”
面向未来,学前教育将会带给孩子们更多可能。
吕玉刚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补齐普惠资源短板。多渠道持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农村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幼儿园建设,切实保障适龄幼儿入园。进一步完善普惠保障机制。落实以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的经费投入机制,切实解决好普惠性学前教育的人财物保障问题。进一步提升保教质量。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以科学理念和先进经验为引领,全面提升办园水平和科学保教质量,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奠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