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6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半导体照明“中国芯”点亮科技跨越之路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江西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6月08日   01 版)

    江西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入口处,醒目的“多发光,少发热”6个大字,时刻提醒着这里的科研人员:科技创新,选题选方向,少凑热闹;为人处世,多做实事,少头脑发热。

    这六字科研信条更与团队的科研方向紧密相关:LED(发光二极管),只有少发热,才能更节能。

    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研究中心视察,并勉励科研工作者:“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走。这个新兴产业大有可为,我对你们寄予厚望。”

    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过去很长时间,国际上的LED照明技术路线由日本和美国主导,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中心主任江风益带领团队,19年磨一剑研发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方案,开创了世界上LED照明第三条技术路线。

    凭借“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江风益团队荣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6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手将证书颁发给江风益。时隔26天,2月3日,总书记来到研究中心视察,观看产品展示,听取研究成果汇报。

    “从材料生产、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到灯具应用,总书记看得非常仔细,尤其对材料生产这一关键环节很感兴趣。”当时的一幕幕场景几乎刻在江风益脑海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指引着他和团队向新的高点进军。

    “攻关黄光、绿光LED,使无须荧光粉的LED照明成为现实,用‘中国芯’照亮世界。”带着这样的梦想,6年来,江风益和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在LED装备制造、材料生长、芯片制备、硅基黄光、硅基绿光、LED照明新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其中高光效黄光LED技术的突破,解决了“黄光鸿沟”这一困扰业界50多年的世界难题,实现从硅衬底蓝光LED技术国际并跑到硅衬底黄光LED技术国际领跑的跨越。

    6年前,总书记视察研究中心时,张建立还是助理研究员,他站在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材料生长装备旁,用了3分钟时间,向总书记汇报了硅基LED材料生长环节的创新工作。

    总书记的讲话激励张建立在自主创新的路上勇攀高峰。这些年,研究中心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并率先在国际上推出无荧光粉纯LED照明光源,张建立参与其中,发展了多项创新技术,对黄光、绿光LED及微红光LED的光效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几年,团队搬进新实验大楼,实验设备升级,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吸引了更多青年科技人才。

    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夜幕降临,800余杆智慧路灯亮起,暖黄色的灯光装点着井冈山风景区内20公里盘山公路。这是由研究中心研制的硅衬底金黄光纯LED照明技术打造的光源,也是半导体照明“中国芯”的最新应用之一。

    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光绪介绍,这款金黄光色调、纯LED路灯,节能环保、色调温馨,尤为适合山区多雨雾雪等复杂气候环境,具有强透雾性、高反射率、高光效等特性,而且不用稀土荧光粉,节省了国家资源。

    躺在实验室里的“中国芯”是没有生命力的,大规模产业化才有市场竞争力。近6年来,研究中心研制的黄光LED光效由21.4%提升至27.8%,远高于国外公开报道的9.63%的最高水平。金黄光LED照明光源批量应用于金黄光路灯、隧道灯、母婴灯、床头灯、助眠灯及音响灯等照明产品,部分已出口美、意、韩等国家。

    国家的支持政策也让王光绪等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成果转化上,“成果转化获得的收益,90%以上都会返还给团队,用于我们进一步科技创新。”得益于此,由王光绪牵头、研究中心几位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硅基氮化镓绿光LED材料芯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江西省2020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政策激励、团队荣誉,让青年科技工作者更有获得感,团队进一步达成共识:“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经济发展,科研创新选题方向要围绕行业难点破题。”

    视察南昌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寄语青年学子:“希望当代大学生珍惜韶华,把学习成长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紧紧联系起来、同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

    当时,刚硕士毕业不久的刘苾雨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备受鼓舞。那时,研究中心正着手国产MOCVD设备的升级改造,刘苾雨和导师一起投入到MOCVD装备在线监控系统部分的升级改造工作中。刘苾雨学的是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在信息工程领域还是门外汉,为此,他自学软件编程、电子电路、光学设计和机械制造等相关内容。

    “目前,我们开发的在线监控系统已全面应用到研究中心自主生产制造的MOCVD设备上。”让刘苾雨自豪的是,在高端装备国产化的进程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学科特区破“五唯”打通人才上升通道

    4年前,南昌大学在“新材料技术”和“食品科学技术与健康”两个学科中开展“学科特区”试点,学科特区打破“五唯”评价标准,不看论文看贡献,职称自主评聘、绩效自主考核。

    “学科特区”制度实施的第一年,张建立就凭借在高光效黄光LED技术创新上的突出贡献,从助理研究员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同样在职称评聘上受益的还有70后科研人员全知觉。

    “如果不是‘学科特区’,我和我的同事们至少要推迟几年,才能积累起评职称所需的论文条件。”全知觉说,正是源于习总书记的关心,研究中心的青年科研人员才能专心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工作。

    近年来,研究中心遵循习总书记“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创新人才”的指示,以行业需求来培养研究生,服务地方经济;不要求发表论文;学科建设既扎根基础研究,又对接产业需求。“我们希望培养的青年人才能树立这样的科研价值观,科研经费不能只变成纸(论文),还要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产品变成钱。”全知觉说。

    “学科特区”实行企业化运行,通过整合资源,创办企业,研究中心构建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企业化科教融合体”,把研究生培养融入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过程。

    “在这套人才培养模式下,研究中心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仅要会技术,还得想办法做产品、管理团队。”王光绪说,不少年轻的科研人员早早地承担了省级、国家级的科研课题,还在企业里担任经理、总监等职务。

    毕业后,刘苾雨入职南昌硅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在这家由南昌高新区、研究中心等联合创办的企业里,从一名普通工程师,逐步成长为生产中心副总裁。刘苾雨感慨,是研究中心给了他快速成长的平台。刘苾雨相信,未来几年,他们会在纯LED无粉照明、MicroLED(微显示发光二极管)新型显示等领域有更多创新成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6月08日 01 版

半导体照明“中国芯”点亮科技跨越之路
《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三)》印发全军
2022年全国高考开考
上海出台多项举措留人引人稳就业
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揭晓
树牢首都意识 坚持首善标准 始终保持首都共青团昂扬向上、走在前列的奋进姿态
院士开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