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6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乡村振兴 托起百姓安居乐业新生活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陕西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通讯员 熊荣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6月24日   02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青翠的茶园,在山峦间铺展。不远处的学校,传来琅琅读书声。白墙黛瓦的搬迁移民小区里,老人在悠闲散步,妇女在社区工厂忙碌,医院、超市、公交站点、银行网点在周边布设……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考察调研。总书记说:“衷心希望,我们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啊,真像我们城市的名字:安康、平利,平安顺利。希望我们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少,都能够顺利地脱贫,确保小康。”

    两年来,平利县接继奋斗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陕西乡村振兴示范县的道路上,着力打造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港湾。

    茶山变金山

    灿烂阳光下,茶香弥漫的老县镇蒋家坪村茶园格外秀丽。“我们要在这里建起秦巴古茶村,让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寇清新告诉记者,将来,青山、古村、茶人家的美景会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总书记在平利考察调研期间,来到蒋家坪村的凤凰茶山,同茶农们亲切交谈。总书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蒋家坪村所在的平利县,是历史悠久的茶乡。建于1974年的村集体茶园有2000余亩,由于地处深山、生态环境优良,产出的茶叶品质好、无污染,还富含硒元素。

    然而,仅有好资源无法给村民带来好日子——曾经的蒋家坪,是全县有名的深度贫困村。交通不便加上缺技术、少管理,茶树严重老化、产量低下。为讨活路,乡亲们纷纷出外打工,传统老茶园就这样被撂荒了几十年。

    直到2016年,“茶旅融合”被确定为蒋家坪村新的脱贫突破点。村里引进女娲凤凰茶业有限公司,对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建成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靠着茶山和“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2019年年底,蒋家坪实现整村脱贫。

    一边快速发展茶产业,一边涵养绿水青山,打造旅游观光示范村。蒋家坪“高山、绿色、富硒、无污染”的优势被充分发掘出来——登茶山、游茶园、采茶叶、购茶品、赏茶艺……被“青山、古村、茶人家”美景吸引而来的游客,徜徉茶海,流连忘返。

    总书记的到来,让蒋家坪又有了新变化。2020年,蒋家坪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网红”打卡地。上山村路加宽到6米,加上新建的350亩“陕茶1号”高效茶园,茶园总面积达到2750亩。如今的蒋家坪,培育茶饮企业和合作社7家,开办民宿客栈和农家乐8家。

    “母亲采茶,父亲制茶,我在网上卖茶,一天收入500多元。”茶农沈小燕说,清明节前后是全家最忙的日子,“靠着10亩茶园,全家的日子越过越美好”。

    昔日外出打工的蒋家坪人纷纷回村创业。村民罗永远开的农家乐,成了蒋家坪“第一居”;余治东回乡流转水田种水稻,发展田园休闲观光园;大学毕业的习超,回乡开办“乡村振兴实践创新基地”蒋家坪研学点。

    蒋家坪村是平利县“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缩影。截至目前,平利县累计建成茶园和绞股蓝基地25万亩,被纳入陕茶优势产业集群,连续两年跻身中国茶业百强县,排名提升到第61位。平利茶年产值15.7亿元,有10万余人从事与茶相关产业,完成了“人均一亩园、户均一万元”的目标。

    不但有学上 还要上好学

    曾经破旧的教学楼,改造出多间多媒体教室;新建的餐厅、宿舍,宽敞明亮;曾经“脱了皮”的塑胶跑道焕然一新……在大山环抱中的老县镇中心小学,孩子们见证着学校的巨大变化。

    两年前,来到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看到戴眼镜的孩子比较少,总书记满意地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要让山里的孩子,也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在老县镇中心小学校长吴锦鹏看来,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我们要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温馨校园示范校”。

    如今的镇中心小学,每个教室都安有护眼灯,中低年级的学生课桌还配备了“坐姿矫正器”。专设的视力保健教室里,50台近视防控设备整齐排列,等待着学生在课余时间来训练。

    为强健学生体魄,学校特地增加了课后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走进操场旁的“红领巾小农场”,学生们正在老师带领下浇水施肥,观察作物生长。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认领蔬菜,亲手种植,体验劳动乐趣。

    “总书记来后,师生们的精气神更足了。”吴锦鹏说,除了每周4次体育课,校园里每天还有20分钟晨练、30分钟阳光大体育时段。作为文体主打项目,学校配备了专业武术教练,编排出武术操。每逢大课间,全校同学同做一套武术操。

    课余时间,篮球、足球、剪纸、国画、舞蹈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孩子们带来新的乐趣。学校多个社团项目在省、市活动中获奖,“普及(课程)+特长(社团)+特色(专业训练)”的育人模式还成功入选省级“中小学体育学科优质教学基地”。

    社区建工厂 乐业方安居

    两年前,总书记走进老县镇锦屏社区,与搬迁户汪显平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汪显平告诉总书记,自己一家只花了1万元,就从原来10公里外山上的土坯房,搬进了现在120平方米的新家。

    总书记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总书记来家做客时,汪显平靠着打零工供儿子读研。如今,他妻子被社区安排在公益岗位工作,儿子已经毕业,入职杭州一家大型公司。凭着过硬的电器维修手艺,汪显平成为镇供电所的合同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安稳又和美。

    作为老县镇搬迁群众最多、规模最大的安置区,锦屏社区先后搬迁安置的高山危住户、地灾户和贫困户有1346户4173人,分别来自11个村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江慧丽告诉记者,为解决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问题,社区利用闲置门面房和标准化厂房,先后引进电子元件、毛绒玩具、手套加工、鞋袜生产4家社区工厂,吸纳就业200余人,每人月均收入2500元左右,高的还能拿到4000多元。

    5年前,汪敏和家人告别深山搬迁进锦屏社区。最初她有很多担忧:杂物没地方放,电动车充不了电,买根葱都花钱……如今,她的担忧没有了——三室一厅的新居宽敞明亮,上班的社区工厂“抬脚就到”,孩子上学也十分方便,“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社区还分给居民“小菜园”,自己种菜吃,“一切都很周到”。

    “搬迁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江慧丽说,锦屏社区以“党支部+党群服务中心+物业公司+网格长”的“小管家”式管理方式,通过小配套、小库房、小餐厅、小课堂、小市场、小菜园、小公墓等“十小工程”提升住户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在“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思路指引下,平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在平利,从全国第一家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社区工厂”落户,发展到现在的100家,新社区工厂已为全县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带动搬迁群众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的美好生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通讯员 熊荣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6月24日 02 版

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 开启金砖合作新征程
作答时代之问 汇聚前行力量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青志协发布《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
“退费难”“隐形变异培训”等成校外培训投诉举报重点问题
武汉市“出彩青春”公益创投大赛举办
抓好农村“五治” 助推乡村振兴
樱桃带“红”了乡村采摘游
提升青年精神素养 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生态资源成为“绿色提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