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6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青岛理工大学:

“导师组+”模式培养建筑学卓越人才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6月24日   06 版)

    2022年,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横纵贯通、五维联动、全面协同”建筑类专业导师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山东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成绩背后是学院对多要素、多维度协同下的“全素质”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懈追求,学院大力推进“导师制+项目+竞赛+实践”建设,培养了大批“全素质”卓越人才,赢得社会赞誉。

    青岛理工大学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沿袭“师徒制”历史传统,创新性提出导师组模式教学,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教书和育人协同不足、师生沟通不完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实际问题,整合“专业、思政、行业、学业、朋辈”五类导师资源,建立“组织-内容-评价”全面协同的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培养方式、培养资源和培养过程,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项目为着力点、以社会实践为练兵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导师组+项目”实战项目融入课堂。21级研究生王同学感触颇深,“本科期间,协助导师郝赤彪完成了‘山东省泰山党性教育基地’项目两次投标,负责规划编制工作与文本编撰排版,导师从画草图起步,手把手指导学生体会建筑氛围与序列感,让我们明白了建筑构件的组合力量感。”

    “受工匠精神启发,借鉴了作坊制特点,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师徒制’导师组蓬勃发展,每个导师组都有了自己的精神内核和团队特色。在师生关系融洽、团队意识强的环境中学习,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成果自然就顺理成章了。”郝教授说。

    将设计实践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真题真做”的方式将专业课程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大幅延伸,极大地提高了人才的实践能力。

    学院严格把控“项目化教学”课程内容与实际项目的对接深度,对设计内容进行深度把控,通过导师组老师集体办公,进行集中汇题和多方审题,同时定期邀请相关单位、专家进行联合指导、联合评图,行业、企业导师全方位参与,让学生在项目中了解行业的前沿知识和实际需求。

    “导师组+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参加建筑行业国际国内竞赛为我打开了创新+科研的大门,2017年第七届AILCD亚洲国际低碳设计竞赛荣获提名奖、2018年Evolo国际摩天大楼建筑设计竞赛荣获提名奖,通过竞赛我学到了很多交叉学科的知识,探索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王润生导师组学生张同学说。在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像他这样通过竞赛收获学术、就业优势资源的同学还有很多。

    “导师组贯穿了大二到大五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老师在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将思想政治、职业素养等融入教学过程,形成了教师责任性强、学生积极性高的师生互育‘共同体’。”建筑系主任、导师组教师王少飞说。

    利用导师制“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的复合型指导优势,培养敢拼、会赛、擅创的新时代建筑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为大学生成才导航,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委书记肖学斌说。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围绕建筑设计、人居环境、旧城保护等专业领域开展产学研挖掘,反向促成和提高教学改革和创新,形成师生教学相长、共创与成果转化的良好局面,先后两次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孵化项目280余个,遴选建设“典型教改团队”12支,为学生创业项目和团队提供“苗圃—孵化—加速—产业”一体化的全链条指导和孵化转化服务,形成“课程、实践、竞赛、孵化”一体化的培养机制。近5000余人次以导师组为单位参加各类竞赛及社会实践项目,在UIA、Evolo、艾景奖等国际、国内知名设计竞赛获奖。

    “导师组+实践”助力“双一流建设”。学城市规划的付同学曾不止一次在脑海中描绘过理想中的村庄规划图:小楼林立,道路笔直,四周绿意盎然……令付同学意外的是,她居然真的将这样一幅想象中的图景搬到了村庄规划的图纸上。

    付同学是青岛理工大学大学生规划小组中的一员,学院已连续18年坚持开展义务编制村庄规划活动,参与师生2000余人次,据统计,18年间,他们累计完成编制项目60余项,为60余个乡村义务编制规划,为地方政府节约资金300余万元。团队把村庄规划课程教学延伸到乡村实地,通过现场教学、体验教学、访谈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编制《义务编制村庄规划》获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学院组织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志愿服务活动、美丽乡村青山绿水实践、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山东等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优秀课题成果等多项奖励。

    在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许从宝看来,导师组的核心内涵是把课程教学本体和效果压实,通过导师组形成了学生和导师关系的良性循环,提高了导师指导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学院确立“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研究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秉持“教学为基础、学科为核心、人才为要素、科研为助力、社会服务为导向”的建设发展主线,实施“‘党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团队创建、学科突破发展”六大提升项目,紧紧围绕学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明确学院事业发展方向,以师生为本,通过综合教育改革和质量建设,聚人心、提质量、展实力、求发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数据和信息来源:青岛理工大学)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6月24日 06 版

中国金融改革十年:风险总体可控 服务科技创新
江苏镇江:推动人才和城市来一场“双向奔赴”
教育部: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陷阱
《2021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发布
一箭三星!“金牌火箭”长二丁第60次发射成功
习近平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
不断提升为党做青年工作的思想实践水平
“导师组+”模式培养建筑学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