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国大学生交流的内容中,我找到了很多能够用于日后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准则。像习总书记一样,我希望脚踏实地从做好基层工作开始,在实践行动中不断完善自己;在与不同人的接触中,学会真诚和谦逊,懂得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习总书记鼓励年轻人多尝试跨学科交叉研究,这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俄罗斯青年、上合国家青年平台主席胡凤兰说。
6月24日,由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和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在北京青年宫举办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英文版出版推介会上,胡凤兰作为外国青年代表之一,分享了自己“热气腾腾”的阅读体会。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通过25篇访谈实录,讲述了1983年12月至2019年7月间,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大学生们交往交心的故事。胡凤兰说,这本书包含了中国领导人跨越30多年的智慧和经验。
埃及留学生刘正曦一收到英文版实体书,就迫不及待地发朋友圈“秀”了一把。刘正曦很羡慕中国年轻人能和本国领导人之间有如此亲密和友好的互动。在刘正曦看来,把《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翻译成英文,是“一个特别好的想法”,习总书记在与大学生交流时讲述的自己的故事,习总书记对不同世代年轻人的关怀和教导,都应该被更多不同国家的青年了解和学习。“我们虽然是外国人,但我们不是外人。”刘正曦说。
“自2015年以来,我一直住在北京,有幸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导师,受益于中国多年来鼓励学生和年轻人的特殊政策。”全球化智库研究员、CGTN特约评论员明竺认为,习总书记多年来重视大学生成长发展,恰恰证明了中国“奇迹般的成功”正是激励人们作出贡献、努力奋斗和发挥潜力的结果。
明竺说,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是以人为本,必须优先考虑普通人可以发挥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民族的骄傲,也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价值。读过《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明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14亿人的协同作用,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推介会现场,还来了一名特殊的“青年代表”。1985年冬天,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张宏樑因为一封信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
亲自指导学习《资本论》,共去厦门贫困村进行产业调研;还在中秋节骑着自行车到厦大宿舍给同学们送月饼……作为《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的“主人公”代表,如今年近六旬的张宏樑,仍然清楚记得与总书记交往的诸多细节。他希望习总书记高大又平易近人的故事,以及这些让他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精神激励,能传播到全世界。
乌干达留学生萨拉已经感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思考,穿越时间和空间而来的力量。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年轻人要自找苦吃”。有趣的是,这句话的出处,正是当年习总书记在得知张宏樑刚从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后对他的叮嘱。萨拉说,年轻人确实应该寻找多种方式锻炼自己,习总书记的话将长期指导她不断完善自我。
“中国经验”是推介会现场的关键词之一。“中国怎么去推进改革开放,怎么开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怎么去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习总书记与中国大学生的交流中找到。”曾在华北电力大学学习公共管理专业的古巴留学生王少聪说。
“减贫”也是乌干达国家建设的关键课题之一。萨拉抱着“想了解中国经验”的想法翻开《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如今她认为自己更加理解中国。
“这次出版交流活动是一个好的开端。”巴基斯坦第五频道知名主持人曼佐尔·马利克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习总书记对广大中国青年学生一以贯之关怀,为巴基斯坦开展青年工作树立了标杆,提供了思路。希望能有更多人读到这本书,了解中国的青年发展和文化内涵。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汪鸿雁出席推介会。中宣部、共青团中央有关同志,《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编者和读者代表、中外青年代表等各界人士参加活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