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7月0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岁月无声 铅墨留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 曲俊燕 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7月01日   04 版)

    6月30日凌晨,北京,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报纸印刷结束后,中青报新老报人拿着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在印刷车间合影留念。当天是一个特殊的“出报日”,自7月1日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将不再承接印报业务。许多记者、编辑和已经退休的老报人都聚在印刷车间,见证这难忘的一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6月30日凌晨,北京,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承印的最后一期《中国青年报》“出炉”后,人们拍照留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6月30日凌晨,北京,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几名印刷厂员工抬头凝望当天《中国青年报》的印制情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1957年8月10日,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落成,排字车间由仓夹道搬入报社大院新厂房,编辑部和行政部门100多人排成几百米长的队伍搬运铅字。 中青报老照片

    1956年4月,在仓夹道铸字车间,一名工人正在工作。 中青报老照片

    1957年,排字车间的老报人王宝珍、张红正在工作。 中青报老照片

    1998年11月6日,北京,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内,《中国青年报》的《星期五周刊》扩到12个版,记者、编辑和时任中青报印刷厂厂长蓝宁拿着当天刚印出的报纸合影。 张左/摄

    2000年8月3日,北京,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内,工人们正在安装全自动高速多色印报生产线的第一个印刷单元。 牟治栋/摄

    扫一扫 看视频

    6月30日凌晨3点15分,随着报纸轮转胶印机的轰鸣声逐渐停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胡同2号的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车间里响起了掌声,随后又安静了下来。

    这是一个特殊的“出报日”。自7月1日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以下简称“中青报印刷厂”)将不再承接印报业务。许多记者、编辑和已经退休的老报人都聚在印刷车间,见证这难忘的一夜。

    零点刚过,在平日早已开工的印刷厂里,此时安静得甚至能听见蝉鸣。这一夜,包括《中国青年报》在内,只有3种报纸要印刷。墙上随处可见的时钟少了紧急催促的意味,最后几卷新闻纸被送上输送线,人们开始拿出手机拍摄记录,或只是凝望。

    中青报印刷厂有着近70年的历史。1953年,已创刊两年的中国青年报社决定自建印刷厂。此前,《中国青年报》都是由人民日报社印刷厂代印。

    据中青报老报人、曾任中青报印刷厂副厂长的李金菊回忆,当时报社先是买下北京前门外琉璃厂的一家私营铸字厂,铸出了铅字,立起了排字架。又买下位于仓夹道的一个奶牛饲养场,把几间牛棚翻修改造成排字车间,摆上铸字机和压版机。1955年2月起,《中国青年报》开始在这里排版,压好纸型后送到外厂印刷。这也是中青报印刷厂最早的“雏形”。

    1957年下半年,中青报印刷厂的印刷车间和新厂房依次落成,并于当年7月1日正式开机印刷。据李金菊回忆,随着生产的发展,到1988年中青报印刷厂有近200名职工,其中80%是青年。

    1999年6月初,中国青年报社引进了亚洲首条德国高宝科美特全自动高速多色印报生产线,采用了当时国际上同等规格机器中最先进的无轴传动技术。据老报人牟治栋回忆,他从天津港一路跟着这组设备运抵报社,并拍摄下了组装的全过程。2000年年底,由中国报业印刷委员会组织的鉴定验收会上,这条印报生产线顺利通过验收,中青报印刷厂正式开始对外经营。

    2001年,中青报印刷厂迁入报社新落成的综合楼。“我们抓住了中国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青报印刷厂现任厂长徐立新说。最多的时候,中青报印刷厂同时承担着50多种报纸的印刷工作,日印刷量达到300万-400万对开张。有的记者常跟着工人们一起熬夜,只为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印在报纸上。“那时候早晨的空气里都充满油墨的味道。”

    出于环保的考量和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中青报印刷厂决定走上转型再发展之路。这些老照片记录了老一辈中青报人艰苦创业的历程,铅墨之下是历史的印痕。近70年的岁月里,这座由中青报人白手起家建起的印刷厂历经风雨与辉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也将迎来迭代与新生。

    从今年7月开始,一些常年上夜班的工人将转换为白班,对机器进行维修养护,并等待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告别并不容易。他们中的许多人,从高中毕业就来到这里,已经陪伴中青报印刷厂二三十年。在他们之前,有一位老师傅退休之后还在深夜来到印厂,上两张版,才舍得离开。

    6月30日凌晨3点半,人们在印刷厂的车间里合影完毕后,厂长徐立新说:“谢谢大家!”机器轰鸣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油墨味儿仍未散去,一名工人手里拿着刚印好的《中国青年报》,说:“都在这报纸里头了。”

    (老照片数字化:李庚伟、李建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 曲俊燕 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7月01日 04 版

岁月无声 铅墨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