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香港。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也是在新选制下产生的新一届特区政府班子正式履职的日子。香港发展的新篇章即将开启,很多人都在期待香港的未来。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5年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我会全力以赴,把所有的工作做到最好,努力建设一个关爱共融、多元发展的香港。”
香港最大的成就是逐步融入了国家发展新格局
香港回归以来,取得了不少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过去25年里,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从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一国两制”原则下,在香港的25年实践中,根据宪法和基本法而建立起来的一套以中央对港拥有全面管治权为基础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其中,国安法和新选举制度的出台,首要作用就是填补了制度漏洞,明显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为香港由乱到治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两个制度的出台建起了香港基本制度设计的格局和框架,奠定了“爱国者治港”的整体原则和制度基础。同时,这也为香港特区政府下一步治理变革提供了基础。
从香港的角度来看,25年来,香港的经济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香港的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治理指数等在国际上一直排在前列。
这25年来,香港最大的变化就是逐步融入国家发展的新格局中,内地与香港的交流程度越来越深,多种元素在内地和香港之间流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
然而,这一交互的过程也被有的人贴上了香港越来越“内地化”的标签,这无非源自两方面的误解:一是从政治角度出发,诬蔑香港正在由“一国两制”变成“一国一制”。
此前,习近平主席强调,香港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再次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那就是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
目前,香港“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正在健康发展,“一国一制”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二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变得越来越活跃,尤其是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占比越来越高,有人将此作为香港“内地化”的依据。把视野放到香港全局,可以看到,内地企业主要在香港的金融、基本民生保障所需的淡水和鲜活食品两个领域较为活跃,而在其他领域,内地的企业介入较少。
为下一个时代探索全球贸易的新规则
今年,无论是对香港,还是整个大湾区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新起点。
香港回归25周年,遇上《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5周年,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3周年。几个重要的节点相撞,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对香港来说将有怎样的机遇?
大湾区建设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战略正式提出的时间并不长,政策密集出台之下,支持力度很大。6月中旬,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支持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是继去年出台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方案以后,党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其中,既包括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等“硬联通”,也涉及让在内地的港澳居民享受“市民待遇”等制度规则的“软联通”。
让大湾区建设更好地利港益民,这需要粤港澳发挥合力。三地需要深化政府间的合作模式,从而进一步推进三地民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整体质量。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构建大湾区的建设,要求三地必须实现规则的衔接,这对大湾区战略进一步实施非常关键。同时,还要将国际上一些优秀的商事规则和民事规则引进来,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经济的整体层次,从而加快实现国家战略走出去。我们希望通过规则的对接和衔接,为复杂的全球化相交织的下一个时代,为全世界探索新的贸易规则。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化,对香港的定位十分明晰,即“八大中心”,其中既包括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等4个传统中心,也包括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4个新中心。
大湾区有大未来。“回顾这5年工作,最令人兴奋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林郑月娥日前表示,“香港的未来发展,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要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首要任务便是将粤港澳三地的创新链、产业链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将提高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含金量,从而推动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那么,在创科中心和高端制造业双重加持之下,未来的大湾区将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甚至成为世界人才聚集的高地,到那时,大湾区也将成为世界级大湾区。
瞄准全球人才高地 打通青年上升空间
纵观香港25年来的发展,有一些领域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香港回归伊始,香港特区政府就在谋划提升香港经济层次,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然而,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香港的经济越来越“空心化”,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出现了明显分化,部分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不畅,体现在香港再分配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具体来看,以住房为代表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在香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香港不成功的一面。
在多元冲击之下,个别香港的年轻人认知出现了偏差。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是,有一小部分年龄较小的香港青年参与了香港的几次社会运动。
个体的政治认同与多重因素相关,并一直处于变化中。首先,这与物质基础存在一定关系,经济“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年轻人向上发展的空间缩小,个人奋斗努力与收益比例不能完全匹配上。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接收到的信息泥沙俱下,加上年轻人眼界受限,容易被影响。
要增强香港年轻人对祖国的认同感需要“两手抓”。一是在物质层面,香港需要畅通青年向上流动的通道,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在治理环节,香港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落实“爱国者治港”,让更多爱国爱港人才能够在各个岗位上充分发挥才能,以及培养更多爱国爱港的人才,从而促进香港进一步发展。
无论是改变香港经济“空心化”的问题,还是为香港年轻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机遇都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香港发展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特区政府需要进行治理体系改革,建立起能够适应新形势、满足“八个中心”建设的需求和大湾区战略需求的一套新的治理体系。
二是把香港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提升香港的经济层次,调动本地力量至关重要,让他们来探索香港的分配方案,改善香港的民生体系。
同时,调动粤港澳三地企业携手发展,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优势,让三地的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大湾区,并走出大湾区,走向全世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丽梅 林洁采访整理)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 何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