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7月1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仓廪实 日子旺 腰包鼓

新农业让山区焕发新生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通讯员 张虎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7月15日   02 版)

    盛夏的风吹过陇中连绵的山岗,层层的梯田里麦浪滚滚,一派丰收的景象。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是该县最大的乡镇。可曾几何时,马营因山而困,靠天吃饭的人们只能望着眼前的大山叹息。

    山困着马营,也塑造了马营人坚韧不拔的性格,“要靠山吃山,向山要地,向地要粮”。上世纪90年代开始,马营镇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兴修梯田,变劣势为优势,陡峭的山地成了一片片土质肥沃的耕地。

    山大必定湾深。马营纵深很大的山包含着很多山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马营山区层层梯田铺陈其间,藏着26.8万亩耕地,成了粮食生产的丰产区。“马营镇很少有撂荒地,因为便利的农路交通、平整的梯田,有利于机械化生产。”马营镇镇长杨景番说。

    梯田修好了,机械也上了山。近年来,马营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实现了从耕到收的全机械化链条。每年小麦收割的时节,马营镇的街道上停满了收割机队伍,场面非常壮观。

    农业发展条件改善了,还得全力推动,才能产生实际效益。杨景番在办公室“待不住”,一有时间就往村里跑,这几年跑遍了马营镇的234个村民小组。因为总是在田间地头跑,鞋子和裤管上总沾满泥土,被老百姓亲切称呼为“泥脚镇长”。

    马营的山依据不同的地域,被划分为一个个小流域。“要让每一个小流域都成为粮食的主产区。”杨景番每次到村里,都会对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叮嘱,“适宜什么就种植什么,尊重自然,尊重作物生长规律,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价值”。

    长川梁下马曲社的李克明是一名72岁的农村党员,也是村里有名的种植户。在长川梁的山湾里,有30亩梯田,种植着春小麦。“不满足”的他,还流转了村里的土地,种了15亩玉米、20亩马铃薯、5亩胡麻,还有蚕豆、小杂粮……

    李克明一辈子面对着山,年复一年在山湾里的梯田上劳作,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年粮食收获的季节,都是他最幸福的时光。“我的存粮,够一家人吃上三五年。”看着粮仓里堆满的各种粮食,李克明十分自豪。

    经过精心培育,如今马营镇的粮食作物品种繁多,种植方式科学。随着种植业健康发展,马营全镇的养殖业也在蓬勃兴起。

    90后王亮东原本在外务工,结婚后留在家乡,从父亲王国民手中接过山湾里的30多亩梯田,种植冬小麦。短短几年,他就购置了不同类型的拖拉机和收割机,流转了村里4位留守老人的40多亩地种植燕麦,还养着10多头牛、30多只羊,“家里有3万斤存粮,养殖的年收入也在10万元以上,生活滋润得很”。

    在马营镇,像王亮东一样归乡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引入科学方式,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改变着古老山区的面貌。

    “马营镇的农业生产总值达2.47亿元,农业生产总值占比45%,农业产业人均年收入6333元,全镇饲草种植6万亩,养殖户有8900户。”对于全镇农业发展的情况,杨景番如数家珍。

    马营镇只是通渭农村种植粮食、发展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沐浴着乡村振兴春风,通渭山区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辛勤的通渭人精心耕耘着古老的土地,家家户户的仓廪实了、日子旺了,人们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通讯员 张虎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7月15日 02 版

新农业让山区焕发新生机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继续升级
牢记初心使命 赓续百年荣光
“擂台大比武”助力乡村振兴
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
“青年之家”成为楼宇青年核心阵地
“周四开讲啦”提升青年干部能力
多措并举护航企业安全生产
新职业不断出炉 开辟就业新赛道
山西:为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蹚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