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7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这种潮流无可抗拒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7月18日   06 版)

    几年前,用挖掘机秒开啤酒的视频,在网上赢得百万以上的点赞。

    操作手熟练地驾驶着10多吨重的挖掘机如同手持玩具般随意,观赏者无不为其精湛技术叫好,心中猜想着操作手是否来自哪个声名赫赫的职业院校。

    在一些市政工程或者基建项目上,仍可以不时看到类似潇洒惬意、举重若轻的操作。

    然而,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人工操作机器的技术也许将成为过去。

    国内外大型的建设项目上,看到更多的是智能控制的表演:数十台甚至更多的大批起重机挖掘机混凝土泵车搅拌站等一体化协调作业。无人驾驶或者千里万里之外的远程操控,也经常可见。

    智能化潮流让人生畏,也不可阻挡。但却能释放无穷的生产力。

    历史不断在各个领域重演这样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初,机电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扛着长长的丁字尺,在一张桌子大小的图纸上绘图。一张零号图纸,画个两天眼花缭乱实属正常还唯恐有些许差错酿成灾难。当年干过工程师的理科生们都深受其苦。为此,工厂也配有描图、晒图这样的工序。

    然而,随着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推广,繁琐的程序和衍生的工种随之消失。

    曾几何时,机加工中的车镗刨铣磨电焊,都有八级工的殊荣。每一个青工都望着这一天花板级的标尺,日益琢磨手上的技术。其中最高水平者,甚至能用近乎神一般的听和看,就能判断产品加工的偏差在多少微米之间。

    这种类似于“老中医”的经验都已被数字化了,使之容易进行技术传承。

    如今,在智能化系统的指挥下,上百台机器人协同作战,上下料、吊装、加工等全部实现无人干预,做到24小时“黑灯生产”……以三一集团为例,从2011年到2020年,销售收入增长八成,而制造端成本日趋下降,数千台关键性智能设备功不可没。

    更有甚者,不少国内龙头企业开启了机器人的“自适应”时代,通过添加摄像头、激光等方式实现机器视觉,让机器人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AI智能,大批普工由此开始从拥有高智能产线的现代工厂撤离,取而代之的是介乎于普工和工程师之间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大行其道。

    有位职业院校的校长甚至预测,今后的保姆是否应该具有操控家庭里林林总总机器人的执照。

    如今,农民工进工厂略加培训即可开工的时代成为过去,即便是各类职业院校的负责人也对时代的趋势,既忧心忡忡又颇感欣喜。根据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450万人。

    一个时代的交替,让具有全产业链的中国制造,遭遇了变革和再创造的机遇。而数百万在职业院校的莘莘学子,将迎着不可逆转的潮流,成长在“大国工匠”的路上。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7月18日 06 版

智造时代 蓝领如何升级“换装”
这种潮流无可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