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吉他,一支摇滚乐队,再加一首主旋律歌曲,你见过这样的警校生吗?2019年,19岁的王金磊带着一把吉他来到贵州警察学院,开启了他在禁毒专业的学习生活。
“在学校里组建一支正能量的摇滚乐队。”这是王金磊刚步入大学时的愿望。2020年年初,在学校组织的一次集训中,王金磊和一名特警班的同学,意外地共同演绎了一首歌曲。这次意外,在王金磊看来是学校送来的一份惊喜礼物,他盼望组建的乐队终于迎来了成员。
后来,又有刑事科学技术、网络安全执法、公安管理学等不同专业的同学加入,就这样他们“凑”成了一支属于警察院校的乐队。在学校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的舞台上,这支青年乐队唱出了新时代警校生的青春担当和使命。
接过时代接力棒,用青春力量守护祖国平安
“中国新青年的力量可以体现在很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想组建乐队的原因来自王金磊的一次人生选择。
从小到大,王金磊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歌手,却总有一种使命感促使他选择成为警察。2003年,王金磊的表叔在一次缉毒行动中因公殉职,这让王金磊默默立下一个信念:“要一辈子和不法分子斗争到底。”
成为一名警察就意味着要放弃音乐专业之路,缉毒警察也是公安队伍中最危险、牺牲人数最多的警种之一,王金磊从没有后悔过。音乐曾在每次深夜值班、训练场拼搏时给予了他很多的激励和指引,成立一支乐队,他也可以把这份正能量带给更多的青年警察。
每年暑假,王金磊都会到当地的禁毒大队进行暑期见习,他看到过在缉毒一线出生入死的警察,也看到过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人,“缉毒工作是危险的,但是总要有人来做”。
利用寒暑假去往各地派出所见习,是很多警校生的一项必修课。“到了公安一线就更能明白警察的辛苦。”在贵州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副主任刘琍萍看来,学生不仅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够对党情、民情和警情有具体的调研,从而领悟出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
每年的寒暑假期,四川警察学院2018级治安专业本科生汪青达吉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当地的农区、牧区、学校和寺庙开展义务普法宣传。
汪青达吉出生在一户普通的牧民家里,他的爷爷、奶奶、爸爸都是共产党员。14岁那年,甘孜州康定市发生6.3级地震,汪青达吉看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第一时间前往自己的家乡救援,对他来说他们代表着希望的光。后来,这也成为他义无反顾报考警察类院校的原因。
在派出所见习的过程中,汪青达吉发现因为语言障碍等原因,当地居民的法律知识非常匮乏,在开展公安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情况,他便将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翻译成藏文讲给当地居民听。今年6月,汪青达吉决定毕业后回到家乡,“我想将4年学习的知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带回雪域高原”。
王金磊毕业之后也将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他喜欢穿上警服办案时群众投来的信任目光。
英雄就在身边,忠诚是永恒的命题
贵州警察学院有一面“英烈墙”,刻在墙上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英雄故事。
纪念公安英模、学习英雄故事对于警校生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四川警察学院也有一面“英雄墙”。
对于人民警察来说,“忠诚”是永恒的命题。作为培养预备警察的高校,培塑学生的忠诚警魂是大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和价值追求。
和综合类高校不同,警察类院校一般采用警务化管理的方式,校园生活也有严明的组织纪律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公安专业理论课程,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射击、攀爬、游泳……这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警察类院校的思政课既是立德树人的课程,又是育警铸魂的课程。”刘琍萍认为,如何把学生从“要接受严苛的训练”的认知,升华为对警察这份特殊职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是每一位警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
“我们不能让英雄只成为墙上一个冷冰冰的名字。”贵州警察学院利用“英烈墙”开设线上线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打造“扫码识英雄”小程序、实地参观学习、邀请公安民警进校园等方式,让身边的英雄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偶像。
要在思政课中融入人民警察理想信念和公安职业精神教育,这一点也得到了刘文芳的赞同。每年寒暑假,四川警察学院都会集中开展“人民警察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培育项目,设置“忠诚警魂、为民宗旨、公平正义、党纪警规”四大专题内容,不仅有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会邀请公安楷模分享从警经历,让学生们感受警察职业的荣誉感。
警校生活并不单调,警校生也有可爱的一面。近年来,四川警察学院还开展了警务技能挑战赛、队列会操比赛、犯罪现场勘察大赛、真人野外实战对抗CS比赛、模拟法庭大赛、网络攻防电子取证大赛等具有公安特色的校园活动,为思政课堂注入了新时代的新方式。
“做警察,更重要的是责任和担当。”在四川警察学院思政课教师李红艳看来,00后警校学生有想法、有创意,他们也极具自律意识,“忠诚是我们永恒的命题”。
“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
“最帅的人都上交给了国家”,这是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警察作为象征着公平正义的代名词,自然成了很多热血青年追求的职业理想。
充满着刺激和挑战,和高智商罪犯较量,在抓捕罪犯的现场叱咤风云……刘琍萍觉得,一些影视剧中的情节添加了浪漫英雄主义色彩。其实,大多数警校毕业生都会去往公安基层一线,处理邻里纠纷、帮助困难群众、处理刑事案件……披星戴月、24小时随时“在线”是他们的工作日常。
“做一名警察更多的时候是平凡而伟大的默默奉献。”去年,刘琍萍收到一位毕业生送来的一盏煤油灯,里面放着的一张纸条上写道:“风雨无阻警察路”。这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过一位凌晨4点报警的卖蒜商户,因为车被堵在巷子里,想寻求警察的帮助。后来,他冒雨和商贩一起等到天亮,才顺利解决。
刘琍萍曾问她:“你觉得值得吗?”
“如果他能顺利把大蒜卖掉,这就是他一天的收入。”学生给出的答案让刘琍萍颇为感动,“一次选择,一生担当的责任感;一日为警,终身卫安的使命感;一抹‘藏蓝’,一身荣光的荣誉感,一切都值得”。
参与重大事件和活动的安保工作、承担自然灾害的救援任务、开展反电信诈骗、禁毒防艾、法治安全宣传等志愿服务……作为预备警官,警校生早在大学时就为祖国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奔赴五湖四海。
韦兰是贵州警察学院2003级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她先后在贵州省镇宁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经侦大队工作。从分析刑事案件现场的微量物证、寻找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到去往派出所和人民群众打交道,韦兰越来越喜欢警察这份职业。
“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在韦兰看来,从踏入警校的那一刻,就在骨子里刻下了“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也正是因为学校的一堂又一堂思政课,才让她无论是在从警第一年、第十年,还是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在岗位上保持着最严格的职业标准。去年3月,韦兰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尽管她已经为这份职业付出了很多,但她觉得,也仅仅是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0后表现出的政治素养和大局意识,让我们赞叹。”在刘文芳看来,帮助绝大多数警校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寻找人生价值、工作意义所在,是未来在公安职业中能够坚持、坚守的关键。
“警察这份职业需要有担当、有情怀的人来从事,这正是警察院校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刘文芳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