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
你好!
刚刚放暑假,我就跟爸妈说:“想坐动车去见我在网上结识的朋友小强。”结果他们一直坚决反对,还把我的身份证收走了。我都16岁了,还这么掌控我,啥事都管。小强告诉我:“用电子身份证也能买动车票。”
我们是在网上认识的,3个月来,我们聊得很投机。小强是一所高中的高一美术特长生,他十分可怜,父母离婚了,跟爸爸生活,爸爸又长期在外地出差,早餐经常不吃,生病了,也是一个人扛。每每说起这些,让我很心疼,他让我过去住几天,他会陪我去看看当地的美景,品尝当地的风味小吃,我们一起畅谈人生。妈妈说万一对方是坏人怎么办?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总是把人往坏处想呢?人与人交往不是需要信任吗?
小萍
——————————
小萍:
你好!
感谢你的信任,很能理解你此时此刻的心情,你的想法不被理解,你的行为受阻,这样心情会多少有些不舒服。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社交的需要,这也是社会化一个铺垫的过程。其实,有这种想法也是很正常的。16岁是非常好的年龄,我们渴望独立,渴望被尊重,希望具有与成人平等对话的权利,也是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
但是,去异地见网友不可太冲动。要不,我们先冷静下来,在心里做一个探索清单,让自己的情绪软着陆。首先网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想去见网友,除了看看异地美景、品美食、和对方促膝倾谈还有其他的打算吗?是否想过,万一对方提过分的要求,你会怎么处理?
如果从安全角度考虑,这次见网友安全性满分为10分,你会打几分呢?你对网友相关信息哪些部分已经核实过了?你们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认识的,有些信息还是对方单方面表述的,你是位涉世不深、善良的女孩,看待世界更多的都是美好。
人与人交往是需要信任的,你说的也没错,但这位网友在现实空间中还算是陌生人。信任是在熟识后,在维系关系中更体现信任的价值。
从信件的信息中,似乎唤起了你女性特有的善良、怜悯、同情心,不知不觉中自己会扮演一个圣母,想去拯救对方,或许你生活在一个温暖具有安全的家庭,在遇到一些情感体验时,首先从潜意识里蹦出的想法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以我的能力能帮助对方做什么,以自己的能力能改变什么,这种情形往往会降低自己的防范意识。
从父母角度看,他们会以多年的社会经验,对事件的安全性做出判断,他们所得到的信息是自己16岁的女儿要去异地见男网友,第一反应首先是反对的,往往他们对你的爱越深,对你的安全越是担忧。
老师不反对中学生同伴交往,但要注意交往的安全性,跟异性交往,尤其初次见面不建议单独行动,可让同伴陪同,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
交往的过程要定位远方,明白交往的目的,交往对学习是否有影响,与异性交往如何避免陷入情感的漩涡,你觉得呢?
让我们心灵走在健康交往、安全交往的阳光大道上!
你的老师 曹大刚
——————————
信后反思:
网络虚拟世界给中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交往空间,或许刚开始可能还意识到这个是虚拟的世界,但慢慢就会忘记了这点,由于涉世不深,又渴望交往的独立性,总以为别人也像自己一样的真诚。中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穿梭,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对未知发生的事件缺少一定的预设性,有可能最终导致我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