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上午,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前来送别的有上海本地及各地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还有生前同道、友好、同事、学生。在复旦大学校园内,有师生挂起缅怀杨福家先生的横幅、折叠了一串串洁白的纸鹤,寄托绵长哀思。
告别仪式上,殡仪馆大厅上方悬挂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厅两侧书题“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 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及“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那是他一生光辉的写照。
1954年9月,杨福家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此后一直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深耕。1963年9月,他被选派到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78年,他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系主任。他在复旦、在中国建立起第一流的实验室——“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同时培养了国内第一批实验核物理博士生。
在生活中,杨福家既是严师,也是慈父。杨福家的女婿孙永年说,岳父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尽管工作异常忙碌,他对家庭的关心始终无微不至,让平凡的日子变得美好而可爱。
杨福家的女儿杨奇志至今仍清晰记得小时候父亲教她做功课时的情景。杨奇志从小胃就不太好,父亲总是嘘寒问暖,每次吃饭还要关照她注意饮食冷热,遇到好吃的首先要夹给她。孙永年说:“岳父在7月17日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的小家庭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丈夫、正直能干的父亲、和蔼可亲的外公,这些天来我们一直沉浸在无法自拔的悲痛之中。”
在孙永年看来,岳父岳母是一对贤伉俪,岳母支持岳父的事业,陪同出访各地。他们保持俭朴的家风,家庭生活融洽。近年来,岳母的心脏不太好,连出趟远门都有困难。岳父为了照顾好岳母,承担了家务琐事,还多次取消出差,甚至连计划中的腰部手术也犹豫再三,一推再推。如今,这对相濡以沫60多年的夫妇天人永隔,情思绵延。
告别仪式上,杨福家的学生、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复旦大学教务处调研员陈建新在瞻仰遗体时,为老师另外单独鞠了三次躬。作为跟随杨福家学习、工作多年的学生,他对老师追求卓越、严谨治学和重视培养年轻人的作风感受很深。
陈建新清晰地记得,自己在1974年秋季入学时,杨福家对这批工农兵大学生非常关心。在入学后不久讲述“放射性核素”课上,杨福家让每名同学任选一个核素并谈谈认识。他说:“我和同学们都很认真地搜索素材,努力完成入学后的第一次作业。上交作业后,杨先生专门找我谈话,在指出文中存在的不足外,还非常肯定我认真的态度,勉励我做事要精益求精。我感悟到:杨先生布置这道作业题,是有意锻炼我们搜索文献、遴选素材和描述表达的能力,这对刚踏入复旦校门的学生来讲是很有意义的。”
在和杨福家接触多了以后,陈建新愈发领悟到他“做人第一,修业第二”的主张,以及“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1980年杨福家晋升为教授,当年秋季学期,杨福家就为学校物理类本科生讲授原理物理学大班课,陈建新负责记录讲课内容、编成讲义。课上,杨福家总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常把最近几天甚至当天国际上发生的一些情况介绍给学生,还会给学生列出“世界难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为引导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团队合作精神,他常为学生讲解我国核事业艰苦创业的历程和“两弹一星”精神,还曾讲到国际上有一项获诺贝尔奖的研究,在展示研究成果的论文中有100多人署名,以此说明团队互助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后来,原子物理学这门课的讲义经数次修改后出版成书,并多次修订再版,去年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一等奖。
告别仪式当天,曾于1995年至2015年间担任杨福家秘书的陈弘到现场吊唁。陈弘认为,杨福家是一位具有丰满理想和改革热情的教育家,具有不甘平淡的性格和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
陈弘回忆,1993年2月,杨福家任职复旦大学校长,在任期间,复旦大学围绕完善学分制、实施通才教育、抓考风学风等本科教学工作做了一番变革。卸任复旦校长后,杨福家自2001年起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Chancellor,又译“校监”——记者注),是第一位在英国大学里担任该职的中国人。陈弘说,“校监”通常是一个名誉职位,但杨福家将其视为近距离观察英国高校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机会,希望以此为契机,在中国教育改革方面做一番具有突破性、开创性的事业。
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正式开学,年近70岁的杨福家出任首任校长。这所中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筹办和创立,花费了杨福家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陈弘说:“这不是把英国的高校照搬到中国来,而是运用英国的师资与质量评价体系,与中国的机制体制相结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来培养中国的学生,并始终强调立德树人。”
在跟随杨福家工作期间,陈弘被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他介绍说,杨福家作为新中国首批派往西方的学者,在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很欣赏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风范,并且身体力行。他在母校格致中学以及工作过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复旦大学都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杨福家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独到的讲课风格一直鞭策着后辈教师。陈建新回忆,2009年,已经调离复旦大学9年的他接受杨先生邀约,回校参与核科学与技术系及核专业的恢复重建工作,那时,杨福家经常向后辈讲述自己在1950年代末参与创建原子能系的情景,言语中充满鼓励和期望,并给予前瞻性指导,让教师们感受到当年创系时的筚路蓝缕和如今恢复重建该专业的意义。而今,复旦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已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到现场为杨福家送行的,还有年轻一代的学生。
2019级现代物理研究所直博生任百惠难忘在新生座谈会上第一次见杨福家的情景:“先生教导我们不仅要搞好科研,还要广博地学习,找到自己人生的‘火种’并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我还在这条路上学习并努力着。”2021级现代物理研究所硕士生董旭说:“‘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作为现代物理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我们要秉承先生遗志,继承先生的科研精神,继续为祖国的科研作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通讯员 胡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