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8月1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为国仗剑的“王牌号手”

——记火箭军某旅班长何贤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李永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8月15日   02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任班长的职,操旅长的心。”一些战友这样跟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一班班长何贤达开玩笑。但该旅旅长吕尔参非常欣赏何贤达这一点,“他有担当、爱琢磨,我们很省心、也很放心。”

    一次发射车维护保养中,何贤达发现芯片读取数据不稳定,便请来战友会诊、打电话问厂家。大家认为是“偶发故障,没啥影响”,他却不买账:“如果不明不白上战场,就会稀里糊涂吃败仗!”

    他逐级上报故障,并主动请缨对全旅发射车进行排查。30多个昼夜,何贤达吃住都在车库,判读校核出5万多组数据,最终形成一份详尽的故障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不久后,厂家据此对故障元器件全部进行升级改制,彻底排除了隐患。发射车设计总师忍不住称赞他:“这个老兵,牛!”

    在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何贤达是官兵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兵”。这位一级军士长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批士官发射指挥长,两次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荣立一等功1次。

    “武艺练不精,咋配当老兵?”这是何贤达常说的一句话。他被火箭军评为“工匠型”士官,精通3型导弹武器,执行过30余次重大任务,9次将导弹送上蓝天,夺得14次比武冠军。

    前几年,该旅接收一批新型导弹装备。当时,“导弹发射先锋营”正逢转型关键时期,营长在外执行任务,“种子选手”何贤达临阵受命担任“总教头”。那段时间,全营所有操作单元轮流训,何贤达守着导弹车连轴转,天天难得睡个囫囵觉。1个多月后,上级组织操作能力考核,所有号手全部通关。

    营长得知消息后,连呼“没想到”,何贤达却憨厚一笑:“新装备早一天形成能力,就能早一天开展全岗操作训练。”半年后,何贤达和战友们通过火箭军作战能力考核,驱车仗剑挺进一线担负战备演训任务。

    有一年初夏,火箭军某型导弹集训式比武如火如荼,多支导弹劲旅、数百名发射号手早已就位,何贤达却迟到了。集训开始时,何贤达正在外地参加某重大活动,等他匆匆赶回训练场,不少号手已是成竹在胸、跃跃欲试。归营当晚,何贤达便带着骨干制订“强训计划”,连夜展开“火线突击”。

    集训1个多月,他们天天奋战到凌晨,终于迎来比武的日子。理论比拼、故障判读、实装操作、战法运用……从下午4点一直考到次日深夜两点,何贤达带着发射单元“弯道超车”,以接近满分的骄人战绩杀出重围,获得第一名。

    二级军士长汪明喜与何贤达在“导弹发射先锋营”一起战斗了20多年,他是全旅知名的导弹专业“大拿”,一提起何贤达满脸佩服:“何班长就是一本会走动的‘导弹字典’。”

    几年前汪明喜参加专业技师考核,精心撰写了一篇关于瞄准号手发展趋势的论文,认真打磨后,请何贤达把关。何贤达研读半宿,提出了10多条建议。从“瞄准原理”到“智能技术”,从“单一型”到“全型号”,汪明喜听了建议后自叹不如:“相比我的‘就事论事’,他的建议很高级,充满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

    将目光紧盯未来战争的意识习惯,源于多年前何贤达参加的一场演练。那次演习中,导调组突然宣布两名号手“退出战斗”,突如其来的特情让何贤达措手不及。回营后,他依然感到后怕,“这要真打起仗来,咋交代?”

    一次次复盘研究,何贤达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减员操作。”这一创新当时并不被看好,不少人提出质疑:“导弹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规程哪能说改就改!”

    何贤达坚持要试一试。他带领一班进行了100多次研究论证和反复试训,最终摸索出一套“号手随机互换、单元随机重组”的全新操作流程,成果在部队广泛推广。

    服役以来,何贤达先后获得“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等众多荣誉,但他最珍视“班长标兵”这个称号,最看重“兵头将尾”这个角色。他常说:“一班之长,不仅自己要成才,还要带动全班成长。”

    营部参谋张磊刚入伍时体重超标,何贤达主动带着他加练,教他专业本领,帮助他在第二年顺利考学提干。一连指导员李磊入伍刚来到一班时体能偏弱,何贤达与他结成对子,手把手帮带,一直把他送进军校的大门。

    几年后,李磊回到一连当指导员,面对30多名比自己兵龄长的老班长,心里直发怵。何贤达表示:“你大胆开展工作,有我帮你兜底!”李磊感动地说:“这种感觉仍如当年,有老班长在,我就有信心。”

    这些年,一班为部队输送了14名干部、20名班长,何贤达也两次被火箭军评为“好班长标兵”。

    在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有个名为“砺刃”的创新工作室,这是何贤达带着年轻的战友创立的。工作室地方不大,却已经探索出30多项成果,有小革新小发明,也有新训法新战法。

    有一次,旅里组织夜间发射训练,那天山区大雾,操作号手费了半天劲,转弹瞄准却找不到北。何贤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战争不分昼与夜,只有提升夜战夜训水平,才能让“长剑夜引弓”成为常态、出鞘生威。

    随后,他带领几名骨干,紧盯训练难题创新攻关,研制出“瞄准三脚架夜间照明装置”“弹心指示器精确定位装置”,将夜间瞄准速度和精度提高近1倍。

    从军25年,何贤达用行动让大家看到了“王牌号手”的风范、“导弹精兵的好样子”。不少官兵说:“就愿意跟着这样的班长,上战场、打胜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李永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15日 02 版

江苏:绘就“强富美高”十年壮美画卷
江西希望工程“百年青春路·红色少年行”公益项目启动
文化数字化让青年生活方式持续“上新”
为国仗剑的“王牌号手”
走向社区实践大课堂
丰收季走进乡村“直播间”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