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8月1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内蒙古: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8月18日   01 版)

    工作两年多来,王伟的足迹踏遍了内蒙古12个盟市,收集各种不同的种质资源。暴雨中推过深陷泥沼的车,蹚过大河,爬过雪山,一次又一次挑战,其中的苦和累,在目标完成时都被他忘在了脑后。

    29岁的王伟是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草集团”)种质资源及检化验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到野外收集种质资源。8月17日,他从西藏驱车50多个小时返回呼和浩特市。王伟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团队这次走了40多天,到新疆、西藏等地采集到40多种种质资源、300多份植物标本。这是草原生态修复的基础工作。

    “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提出清晰的总体发展目标,这已成为内蒙古的发展方向和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和王伟一样的奋斗者们正在以实际行动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用乡土草种修复草原生态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的蒙草种业中心,仿佛进入了“种源天堂”,这里陈列着上千个小瓶子,里面装着从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陕西、新疆、西藏等地收集到的1649种乡土植物种质资源。每一种种子都有一个对应的档案,上面标注着采集地、编号、科属分类、所属地等信息。

    截至目前,蒙草集团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收集有地理标记的种质资源4.8万份,标本12万份,土壤140万份。这些种质资源是内蒙古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各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

    “让优质草种资源走出资源圃,在适宜处‘安家’,我们的科研成果就真正落在了实处,实现了价值。”蒙草集团研发中心牧草培育负责人张跃华介绍,通过多年的草种业科研实践,他们已经打造出“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创新种子生态包品类,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态修复类型,实现可持续精准生态修复。

    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乌拉盖草原有着“天边草原”的美誉,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乌拉盖草原有了退化、沙化、盐渍化迹象,2010年以前沙化面积超过5000亩。2014年,蒙草集团在当地设立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试验出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草种,配比出种子生态包,科学补播、设置沙障,累计治理沙化草地近3万亩。如今,乌拉盖草原的天然植被覆盖度达79.1%,严重沙化草地平均植被覆盖度由15%提高到50%。

    10年间,内蒙古每年完成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任务分别超过1000万亩和3000万亩,均居全国之首。目前,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达到23%,较2012年提升1.9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5%,比2012年提高5%。10年来,内蒙古年均完成防沙治沙1200万亩,占全国总任务的40%,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重大转变。

    绝迹的疣鼻天鹅重现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夏日的乌梁素海水天一色,波光浩渺,200多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很多游客前来观鸟游玩。

    今年50岁的金海亮是土生土长的乌梁素海人,在他的记忆里,清澈见底的乌梁素海是养育了父辈的母亲河,也是儿时玩乐的天堂。然而,由于大量农田排水、城镇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的注入,乌梁素海水体逐渐被严重污染。

    鸟少了,鱼少了,有“塞外明珠”之称的乌梁素海失去了光彩,生态治理迫在眉睫。乌梁素海与呼伦湖、岱海三个湖泊是内蒙古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一湖两海”的保护和治理,多次要求要抓好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

    2015年,金海亮正式注册乌拉特前旗志愿者协会,次年发起“乌梁素海清源行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在乌梁素海流域打捞清理湖面垃圾,开展巡海环保宣传公益活动,并且在乌梁素海周边荒漠植树造林。

    10年来,内蒙古累计投入70多亿元对乌梁素海实施综合治理。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包巍介绍,当地坚持“湖内的问题、功夫下在湖外”,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整合和争取各类项目支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进行生态综合整治。

    目前,乌梁素海水域面积保持在293平方公里,水质由之前的劣Ⅴ类提升至Ⅳ类,曾在当地绝迹的疣鼻天鹅今年也增加到500多只。金海亮感叹:“看到乌梁素海的水质越来越好,大家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我觉得特别欣慰和自豪,这里有我们青年志愿者的一分力量。”

    千年沙漠焕新生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部边缘、黄河南岸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距今约3000年前,库布其还是一片生命之海,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加上毫无节制地放牧开荒,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水草丰美的宝地退化成了“死亡之地”。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王荣飞开玩笑称,自己是“吃”着沙子长大的。他回忆,“以前一到春季,几乎天天都刮沙尘暴”。1997年,13万杭锦旗人用了3年时间,在穿沙公路两侧扎出2000多万公顷沙障,栽下几百万株树,拉开了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序幕。

    老一辈治沙人、亿利沙漠研究院院长张吉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前我们十几个人,挤在一台202吉普车上到沙漠里治沙。”

    智能微创植树技术、风向数据法植树、无人机飞播造林技术……治沙技术不断迭代创新,特别是这10年,有了很多新方法新工具。

    1988年出生的郝亚峰是新一代治沙人,他现在已经很少能体会到满脸沙子的感觉。他的主要工作是用无人机飞播树种,每年5月中旬到6月,是郝亚峰最忙的时候,他要在无人机升起到降落的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完成精准播种。

    在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库布其沙漠焕发新生,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5%提高到了53%。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10年来,内蒙古闯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2012年至2021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由15988.34亿元增长到20514.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从158家增长到1223家,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480亿元,是2012年的5倍多;紧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打造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新能源装机占比从10年前的22%提高到36%。

    草原辽阔壮美、水鸟栖息繁衍、沙漠变身绿洲,一幅幅天蓝地绿水秀的画面在内蒙古大地徐徐展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18日 01 版

携手共建美丽幸福西藏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内蒙古: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
创业“明星”杨健:当大米遇上高科技
为战育人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
小托育纳入大规划 350万托位如何完成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