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 08版:奋斗正青春 以才著华章    上一版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8月2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探索路上,每一次超越都伴随着质疑

王旭(航天科工三院三部设计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获得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8月22日   08 版)

    选择航天,就是选择一条艰苦奋斗、不断挑战的道路。

    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我从事导弹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十余年来,我看到前辈同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条道路,经过老一辈航天人的开拓创新,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的技术已经从跟跑到了并跑。当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时,如何继承创新使命,进一步推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新时代航天人不断探索的时代使命。

    每一次的超越探索都伴随着质疑,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已有事物,才会有创新和超越。回想入职之初,怀揣为国防贡献一份力量的朴素梦想,我进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部工作。第一次去一线参加演习保障任务,指战员的一句话,让我陷入深思。

    那是我第一次目睹导弹发射的场面,内心非常激动,兴奋许久。然而在任务途中,一名一线部队指挥员私下对我说:“小王,你的工作没有前途。导弹射程近,一旦发射就意味着暴露我方位置,一线都不愿意用。”听后,我很难受,思考良久,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前途,而是我们的产品不被用户认可,价值没有得到肯定。

    型号研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否定只能加快我们前进的步伐。在型号两总的带领下,团队在换代产品研制时,每个队员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大胆创新,敢于超越,给一线提供一款“好用、管用、实用”的装备,强军威、壮国威。团队给出的方案也一度受到专家的质疑,认为以当时国内的技术实力,工程实现难度极大:“你们比国外同类型号迷你、轻便,指标还要比人家翻倍,凭什么?”部分领导也认为,虽然“各项指标翻倍,非常吸引人”,但“不可能实现”。

    面对质疑,我们没有妥协,更没有退缩。在近3000天的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时刻以“国际一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应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方法,整个武器系统的技术创新率远超以往研制的型号,最终打造出一款“金牌”装备。这款装备的指标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倍,尺寸重量却更加“迷你、轻便”。成果鉴定会上,7名院士评价它“主要性能指标世界领先”“使用最便捷”。

    探索未知,道阻且长,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不可盲目怀疑,亦不可毫无根据地全面否定。

    曾经,面对一个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多家科研团队给出技术解决方案。其他科研团队提供的策略多是基于传统技术适应性改进的方案,而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全新的原创解决方案。在创新变革与保守改进中,我们与其他团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技术PK。最终,基于严密的理论分析、全面的方案设计、大量试验验证,我们的方案以全面优于对手的指标和验证结果,得到用户的认可。

    方案进入测试阶段,团队却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形势迫在眉睫,导弹发射流程却因数据异常终止。难道10年的努力就要白费?是我们的方案不可行吗?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信心,有底气!大家迅速调整心态,通过查看数据,组织分析,10分钟内就将问题定位在数据封装环节,并判断产品没有问题,是平台的数据出现了异常跳动!而要在上百兆的大数据中找出2帧异常信号跳点,好比在浩瀚的银河系定位一颗小行星,我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

    “五、四、三、两、幺——发射!”一声令下,飞行器如利剑出鞘,划出一道完美弧线,现场观看人员连连叫好,向我们竖起大拇指。

    有人称我们为“砺剑人”,这3个字非常精准地说出了我们这个团队的初心,那就是为国铸剑,保家卫国。

    (采访整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

    ---------------

    2020年5月,《中国青年报》以《中国“砺剑人”》为题,报道了这个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年轻团队。这是《中国青年报》众多科技报道的一个缩影,折射的是一以贯之的科技报道宗旨——讲的是科技,培养的是人,尤其是有“国之大者”精神的未来一代科技工作者。

王旭(航天科工三院三部设计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获得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22日 08 版

向着未来奔跑 我和新时代同成长
努力,永远会给你答案
青春作伴,同沐阳光
时代大潮中,勇于创新一起追梦
探索路上,每一次超越都伴随着质疑
十年易春秋,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