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儿呱呱坠地之前,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个体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正常发育的过程,也对理解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想要“看清”细胞的“前世今生”,仍然存在不小的技术困难。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万泽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长文,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国际首创的活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Live-seq,该技术首次让单细胞进行转录测序后,依然能保持细胞存活,首次实现了活细胞全基因表达的连续观测。
“该研究为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提供了全新的研究策略,为我们理解生命过程的动态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是这一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汤富酬说。
陈万泽介绍,当前,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是了解细胞状态的重要手段,就像看一张“高清照片”,通过单细胞测序能够看清细胞现在所有基因的表达状态。不过,这些技术在理解细胞状态“电影”般的动态变化上却有很大的挑战。
“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来观测细胞状态的前提,是需要将细胞裂解,提取其中的RNA来测定每个基因表达量的高低,但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杀死了细胞。”陈万泽说。
通过近7年的努力,陈万泽与合作者开发了活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对活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进行微创提取,并对极其微量的细胞质RNA进行扩增,实现在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后,依旧保持细胞的存活和功能,从而可以跟踪细胞的动态变化。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外泌体,它是细胞向外面吐出来的小泡,里面有蛋白、RNA等物质。如果我们把单个细胞的外泌体都收集起来,再对其中的RNA进行测量,或许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细胞状态而又不杀死细胞。”陈万泽说。
单个细胞中仅有10皮克的RNA,这相当于一克的一千亿分之一的重量,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的RNA更是少之又少。陈万泽团队尝试利用在生命科学领域非常小众的原子力显微镜,通过对探针进行表面活化、修饰、洗脱等改造后,让其能够把细胞中的RNA“钓”出来。
“这种探针很细,对细胞的损伤很小,就像‘鱼钩’一样,改造后可以把细胞中的RNA‘钓’出来,又能保证细胞继续存活。我们改造了数十个探针后,结果只在两个细胞上成功‘钓’到了基因。”陈万泽回忆道,当时购买一个原子力显微镜探针成本太高,成功率太低,让这项研究再次面临阻碍。
在一次学术交流中,陈万泽与导师了解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Julia Vorholt实验室开发了一种特殊的原子力显微镜,能够吸出一部分的细胞质。一番交流后,两个课题组展开了联合攻关。
如果将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观测细胞,比喻为看一张细胞在分子水平的高清图片,那么利用活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观测细胞,就好比看一部高清电影,能够看见细胞的“前世今生”。
陈万泽告诉记者,尽管该技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首次实现了活细胞连续观测,也为单细胞测序技术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活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可用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