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8月3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津沽大地处处展现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全市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昂首奋进。”今天,在中共天津市委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天津”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表示,10年来,天津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步入高质量轨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立市,成为天津这个工业重镇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信创产业体系链条,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3%、15.5%。
随着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天津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等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首批5家海河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突破90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4%。“海河英才”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制三化”改革,深入实施“天津八条”“民营经济19条”等惠企政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活力明显增强。10年来,市场主体数量增长了3.4倍;完成市管国有企业集团层面混改17家,累计引入外部资金约1758亿元,企业收入和利润较混改前大幅增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丰硕,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成效凸显,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平行进口汽车等保持全国领先,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
天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年提升。自2016年开始,连续6年提前和延长供暖期,让市民群众身暖心更暖;为36万户居民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房产证难题,完成16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94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2.2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幅减轻患者和医保负担;10年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1万个、义务教育学位32.6万个;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密筑牢。
现在的天津,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市民群众“绿色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天津在全国率先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大力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875平方公里湿地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超过65%。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有监测以来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145天增加到264天。
天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坚持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坚决筑牢首都政治“护城河”,平安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张工表示,将汇聚起海河儿女澎湃力量,敢为善为、奋楫笃行,奋力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天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