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9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这个世界有多少“热度”与你相关

土土绒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9月07日   07 版)

    一部电视剧越火越不想看,一部综艺的讨论量越高越不想关注;面对五花八门的热搜,你不再感到好奇,涌上心头的是些微厌恶情绪……近日,一个名叫“热度排斥症”的互联网“病症”正在被许多人讨论。

    作为一个天天紧盯微博热搜和媒体热点的人,我看到这种“病症”时感到“心有戚戚焉”。因为工作需要,各种热议话题都是我必须了解的范畴。然而看多了之后,我就有了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婆婆给封校的大四儿媳送红烧排骨”“农村夫妻装扮成郭靖和黄蓉收稻子”“妹妹凌晨1点让哥哥陪着给男友送饭”……这都什么事啊?怎么就上了热搜榜?这有什么普遍意义吗?具有一点公共性吗?

    我想我并不孤单,因为在评论区里,我经常看到类似的留言:“现在是什么新闻都可以上头条吗”“没新闻可以不发”。所以,可能在很早之前,“热度排斥症”的“症状”就在很多人身上出现了,只是人们还没有给它一个名字而已。

    热度,反映的是关注度。看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是人们自然而然的好奇心,也是我们普通人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需要热度,也必然会产生热度。问题在于:这些究竟是真实热度,还是“虚假繁荣”?为什么“东家长、西家短”能赢得这么多关注?为什么一部天天被热议的电视剧,自己却看不下去?为什么照片看上去像人间仙境的“网红景点”,打卡后才发现照片实际上是“照骗”?

    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排斥热度,只是,看过了太多“包场式热搜”“按头式安利”“强制性投喂”之后,再单纯的网友也能感觉出一丝不对劲来。动不动就“上头”,一不小心就“种草”,这些炽热的表达背后,分明充满着浓浓的“人造味”。而“人造味”热度最终指向的,则是“流量密码”这4个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流量密码”成为行业内竞相追逐的目标,似乎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前所未有地重视网络营销,试图通过种种方式吸引流量。当然,企业营销并不是原罪。只是,过犹不及,过度营销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影视剧不在作品质量上下功夫,却砸钱在宣发上造势,能不让人反感吗?无数人“种草”的产品,买了却一点也不好用,能不让人失望吗?一些“爆火”的网红视频,最终却被证明是摆拍,能不让人“累觉不爱”吗?

    年轻人本来是网络热度最天然的受众,现在却选择与热度保持距离,甚至逆向而行,这可以看成是“过热”之后的一种“应激反应”,也是互联网时代一种稀缺的冷静。有学者认为,“热度排斥症”反映了在社交媒体场域中,平台“强势围攻”与用户“自觉抵抗”之间逐渐生发出一场力量博弈。其实,这种博弈或许一直存在,只不过,没有形成一种明确的声音、引起注意而已。被热度困扰的人们以为自己是“少数派”,于是在“沉默的螺旋”中,默默地选择了远离。

    而当“热度排斥症”越来越广泛,选择不听、不看、不发言的网友越来越多,真实信息和观点越来越稀少之时,就是“沉默的螺旋”反噬之时。这时,不管多么好的营销宣传,只怕都是一场泡沫。

    对于个人来说,与热度适当保持距离,本就是一种难得的冷静。冷静之后才有清醒,才不会被“过载”的信息所绑架,才不会被营销炒作所“忽悠”,也才有理性思考的空间。这或许就是先贤所说的“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热度与自己有关,撇去喧嚣的互联网泡沫,冷静处世,是勇气也是智慧。

土土绒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9月07日 07 版

这个世界有多少“热度”与你相关
《隐入尘烟》的“票房奇迹”说明了什么
短视频新闻频“翻车” 挑战媒介素养
合同网签 让租房者少些烦恼
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古典资源如何创造性转化
别让“托育难”成为阻碍生育的拦路虎
“希望孩子长大后也去参军”
一年级入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