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北京,去天安门看一次升旗、留下一张照片,是几代中国人的情结。在跨越近70年的影像中,我们在天安门前宽阔的广场上,看到了盛大的国家庆典、热闹的人民集会、隆重的外事迎宾活动……一张张生动的普通人面孔,讲述着专属于他们的天安门记忆。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都是最先从这里发端,然后扩散至全国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在这里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天安门也由此被设计入国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之一。天安门周边还分布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建筑,许多人把它叫作“祖国的心脏”。
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正式对公众开放。许多普通工人、农民、学生、军人和国际友人,登上了过去只能敬之仰之的天安门城楼。
《中国青年报》当年的一篇文章曾经记录下一位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年轻人的感受:“我们从小就对天安门怀有一种神圣甚至神秘的感觉……它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群众的地方,过去老百姓只能从远处或下面瞻仰它。现在天安门对群众开放了,这非常好。”
如今,天安门依然是中外游客“打卡”中国的第一窗口,以及见证历史的重要现场。几十年过去,国庆节在这里接受检阅的群众队伍里多了骑着电动车的快递小哥,升起国旗的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变成了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人们将天安门纳入私人记忆的拍摄工具,也从胶片相机变成数码相机,再变成智能手机和自拍杆。不变的是来来去去的普通中国人,依然用生活谱写着新时代的家国故事。
(老照片电子化:李庚伟 李建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