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我看脱口秀时,为什么get不到笑点

殷锦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9月30日   07 版)

    简单的“笑出来”,其实背后也有着复杂的机制。

——————————

    脱口秀大会第五季热播,演员不同风格、不同角度的段子,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欢乐。但这毕竟是比赛,比赛不仅有欢乐,也会有输赢、淘汰。节目设置了“领笑员”,可以在第一轮拍灯决定演员直通晋级,而获得拍灯很少的演员就会被直接淘汰,所以领笑员笑没笑,对演员来说非常重要。

    没想到,这同时也引起了观众的不满,因为“领笑员”中不只有喜剧人,还会有跨界来的演员、歌手等。每当有演员因为拍灯不足而被淘汰时,就会有人愤怒地发弹幕:“领笑员”不会笑的吗,如果连笑点都get不到,还来当什么领笑员?观众投票也会引起争议:票数这么低,这届观众是不是不懂什么叫幽默?

    确实,我们的“笑点”并不会完全一样,有人喜欢谐音梗,也有人对此无语;有人喜欢冷笑话,也有人完全笑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忍俊不禁,是因为认知“失谐”

    要想知道大家的笑点为什么不同,我们首先要知道,“笑点”是怎样产生的。

    脱口秀惯用的一个技巧,是“预期违背”,这同时也是幽默好笑的重要认知基础。比如,当曹鹏医生说,自己的小侄子追着自己问,伤了脚、扭了腰要“挂什么科”,观众原本预期会听到医院里的某个科室,但曹医生话锋一转,说“你天天在学校这么玩,挂什么科都是有可能的”,先是让观众愣了一下,然后引燃了全场。

    从医院的“挂科”到学校的“挂科”,画风突变,观众的认知预期没有被满足,也就是认知突然变得不和谐了,但观众随即又理解、消解了这个不和谐。这种短暂的失谐状态,让人从持续的理性活动中得到松弛,就会产生好笑的效果。这就是幽默的认知失谐理论,也被称为“乖讹-消解理论”。

    笑不出来,是因为认知“失灵”

    大多数人都能听懂曹医生的“挂科”梗,但如果有人没去过医院、不知道要先挂号选科室,或者没听过“挂科”这种代表不及格的表述方法,就会笑不出来,原因就是没有产生失谐状态,或是产生了失谐但没被消解。

    我们可以借助美国加州大学语言学家Coulson提出的认知空间转换理论,来更形象地理解这个过程。Coulson把认知失谐又消解的过程,比作两个空间的快速转移。还是以曹鹏医生的“挂科”梗为例,“医院要挂科(科室)”是一个输入空间,“在学校挂科(科目)”是另一个输入空间,两个空间的核心联系就是同字不同义的词“挂科”,而根据这个核心联系,一个合成空间就形成了:小侄子从受伤挂(医院的)科,变成了瞎玩挂(学校的)科。

    而笑不出来,要么是因为输入空间没构建起来,听不懂其中一个表述;或者从一个输入空间转移到另一个时卡壳了,没有形成合成空间,反应不过来。

    像呼兰讲过的炒股梗、House讲过的金融梗,需要的背景知识就更有门槛了,所以,不了解知识点,还真可能get不到笑点。

    笑点不同,可能因为大脑有差异

    不过,即便有人听懂了笑点,仍然觉得并不好笑,这可能与我们的脑功能有关。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认为,大脑中可能存在着一个“幽默网络”,几个脑区联合起来负责幽默的加工,其中右侧额叶就是一个重要区域。心理学家Shammi曾经扫描过局部额叶损伤的患者,发现右侧前额叶受损的患者,对幽默刺激的反应更弱。心理学家Oppenheim也关注过右侧额叶受损的患者,不过这些患者的反应更为夸张,他们一方面经常讲出大量简单、不太好笑的笑话,另一方面又对别人讲的笑话没有什么情感反应,这样的表现被称为“笑话上瘾症”或“小丑病”。

    而更底层的差异,可能在基因上。加州大学心理学家Levenson研究发现,某种基因型就像一个“情绪放大器”,拥有这一类型基因的人,在看自己独自唱歌视频时,无论是感到尴尬还是感到好笑,都比其他人更强烈;而这一基因区域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5-羟色胺的转运,而5-羟色胺与愉悦感的产生息息相关。

    简单的“笑出来”,其实背后也有着复杂的机制。不必强求别人和我们笑点一致,更不必因此而生气,毕竟看脱口秀的初心,是为了快乐呀!

殷锦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9月30日 07 版

学了不喜欢的专业,却“逆风翻盘”的年轻人
总是难以进入亲密关系,我该如何改变
我看脱口秀时,为什么get不到笑点
社交不畅?厌学?拒学?这些问题可能与父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