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一流卓越人才,是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一流卓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随着地震烈度速报工程、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地震台网现代化升级改造等工程逐步实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新时代防震减灾未来职场新需求,推进防灾减灾“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意义重大。
防灾科技学院是一所防震减灾特色院校,作为防灾科技学院的核心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动对接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对复合创新型仪器人才的需求,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地震仪器为工程载体,探索并实践了一套具有防震减灾特色的测控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特色人才培养之路。
“立德树人、行业树人、自立树人”,打造特色德育体系
从事防灾减灾事业的防灾人,平时是防灾安全的“守夜人”,灾难来临紧急时刻是防灾救灾的“逆行者”,这要求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和高尚的品德精神。为培养德业双修的人才,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在地震监测业务场景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就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通过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凝练行业现场需求,以测控专业知识大胆尝试,经行业专家论证和行业检验,解决行业问题,实现“行业树人”;通过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行业实践项目,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我驱动、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达到“自立树人”。
新工科融入防震减灾,重构地震仪器工程载体课程体系
面向防震减灾行业新工科人才需求,专业归纳学科核心知识体系,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MEMS传感、智能制造等新信息技术要素,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能力培养目标,重构行业特色课程体系。校企所协同统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将京津高铁地震监控系统、大兴机场健康监测系统、“一带一路”台站建设等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构建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和国际视野综合培养的课程大纲。
专业按照地震仪器产品的设计流程,重构地震仪器为载体的工程化课程体系,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将MEMS新材料新工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智能制造等新方法融入“地震仪器结构设计-电路设计-数采系统-系统集成”的各个环节,将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与新工科技术融汇成工程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依托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入选河北省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行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批河北省地震灾害仪器与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一流本科课程1项,承担国家新工科项目1项、省部级新工科项目2项。
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新工科创新实践体系
汇聚政产学研用行业资源,升级现有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新工科实践创新中心,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与旷世公司共建智能制造实验室、与商汤科技共建仪器故障智能诊断实验室、与华为公司共建物联网实验室、与中科院电子研究所共建防灾减灾装备创新实验室、与百度公司合作共建地震监测大数据实验中心,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智能感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光纤新材料等新工科技术与科学研究成果引入地震仪器设计研发、故障诊断与维修、监测数据实践应用等实践环节。
充分依托行业协同,共建五真(真制造、真校标、真建站、真数据、真地震)协同培养实践创新基地群。通过中试基地进行监测仪器真制造;与地震局一测中心共建标定实验室,让学生进行仪器真校标;依托行业建立野外实验基地,开展学生台基勘测、移动台站搭建等实践项目,实现真建站;引入台网中心真实测震台网和前兆台网数据,让学生基于真数据进行监测预报实践训练;建设地震试验场实习实践基地,利用人工震源让学生看到真地震,进行预警、三要素速报等实践。
依托新工科实践创新平台,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参与共享杯、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行业内外竞赛获奖100余次。学生职业技能得到增强,就业质量好,相关度高,目前地震系统的地震监测一线人员大多来自我校。
防灾科技学院测控专业积极响应新时代防震减灾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为行业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未来,专业将继续融合新工科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
(信息来源:防灾科技学院)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