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种一颗心在那片土地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0月19日   05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口述: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蓝珊华

    整理:陈希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

    我叫蓝珊华,是一名出生于浙江的畲族姑娘。2015年我报考了中南民族大学,并选择了教育学专业,现于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大二那年,朋友圈里一封来自西藏小朋友的信深深吸引了我,信中写道,“您只教了我短短一个月,却好像改变了我的一生”。当时恰逢学校研究生支教团成立5周年,我依托这封信,自创了情景剧《种一颗心在那片土地上》,并参与了汇报演出。

    之后,我加入“笔友计划”的志愿者队伍,与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中学的小朋友互通书信。他和我分享西藏的风土人情、日常生活,寄给我不少他的画作,还有他用藏文给我写的诗。

    毕业那年,我入选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并接过队长的接力棒,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翔龙镇接龙中学支教,承担了12个班级五六百名学生的语文、书法、美术3门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尽力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带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班里有个男孩不爱说话,很少与人交流。有一次课上,我提了问题,看到他举手时,我很意外,也很惊喜,更没想到他回答得那么好,于是狠狠地表扬了他。

    后来他经常主动回答问题,变得越来越自信,眼里也有了光。我觉得这里的孩子是需要知心朋友的。

    在偏远贫困地区,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尤为不易。我希望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我在认真说,你在认真听”。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在接龙中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的共同支持下,我在所带的班级里开展了“笔友计划”,让班里的学生和中南民族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结对的方式互通书信,每月进行一次书面交流。同学们可以在信中畅所欲言,向大哥哥、大姐姐讨教学习方法、倾诉烦恼、分享快乐。

    每个月我会在固定时间收集学生写的信,邮寄至中南民族大学,由“笔友计划”的志愿者一对一回信。

    “老师,我们的回信来了吗?”“哥哥姐姐的来信什么时候发给我们呀?”等待回信的日子,孩子们常常兴奋地追问我。为了增强仪式感,我会特别郑重地举办“笔友计划”信件的发放仪式。

    之后,我还组织书信分享会,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信件内容和心得体会。在一次次的分享中,学生变得开朗、乐于表达了。除此之外,我让学生围绕收信内容写周记,看着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多了个姐姐,可以向她分享烦心事、开心事的感觉很奇妙”“我讨教了好的学习方法”“我意识到我要好好读书”,我感到很欣慰。

    疫情期间,课程转为线上,快递一度停运,书信的往来暂时中断,但我深知“笔友计划”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分量,于是和队友一起研究开发了线上信件投递平台,让信件在云端“相见”。

    依托“笔友计划”,我推出了抗疫读书电台,招募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这个活动,一起确定主题、整理资料、录制音频、编辑推文,完成了一期期电台内容的制作,涵盖人物、名著、诗歌等,希望能在疫情期间更好地陪伴学生成长。

    第一期电台的主题是《骆驼祥子》的解读,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阅读成果,我和队友给孩子们布置了线上小作业。从他们稚嫩的笔迹中,我看到他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学完每个主题的内容之后,我还会组织一次线上交流会。现在翻看起当时交流会的截图,仍不由得为孩子们的热情点赞。

    一年的支教生活过得特别快,回学校后,我继续组织了几期“笔友计划”,还与西藏、贵州两地的4所学校结对,通过书信帮助更多山区学子认识外面的世界,帮助他们成长。“笔友计划”是一个相互治愈的过程,它架起了连接两地情谊的桥梁,我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成长。

    如果有机会,我很想去看看那些未曾谋面的笔友,想亲身体会一下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种一颗心在那片土地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0月19日 05 版

把多彩课堂送到雪域高原
种一颗心在那片土地上
草原深处的护边“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