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咨询手记

寻常的想念

王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0月21日   08 版)

    她是最好的老师,却不是最好的妈妈。如今我终于可以轻松地爱她,这就是寻常的想念。

——————————

    “那天晚上降温,月亮很圆,天空没有什么云。我在路上,突然想去看看我妈。”嘉嘉平静地说,“她开门时有点惊讶,一直看着我的脸,眼神像孩子一样。”嘉嘉停顿了一下,“我看看家里,整整齐齐的,我妈气色也挺好。我们没说什么,聊了几句家常,我帮她在网上买了点牛奶、米、油之类的重东西。她送我到门口,似乎想拥抱我,我们都有点尴尬。”

    嘉嘉和妈妈的关系一直充满纠结。妈妈是老三届,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经过自学、进修,成为中学数学老师。她工作尽心尽力,对学生充满热情。很多学生毕业多年还回来看她,“刘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如果不是她的鼓励和坚持,我也许走不了这么远。”学生们羡慕嘉嘉,他们觉得刘老师一定也是最好的妈妈。

    嘉嘉的感觉不是这样。妈妈总是忙碌,不是忙工作,就是忙学习。她不重视生活,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生活。家里没人打扫卫生,台面上落满灰尘,家具都很老旧,唯一不缺的就是书。妈妈经常不在家,有时候加班,有时候培训。爸爸不会料理生活,工作也很忙,总是带嘉嘉去食堂吃饭,因为不会梳头,嘉嘉从没留过长发。她一直很孤单,放学回家就独自在家里,看书、听广播,独自幻想。

    小说、音乐填充了生活的空缺。嘉嘉常常沉浸在《红楼梦》和张爱玲小说细腻的对话、讲究的菜肴、微妙的关系中,躲避现实的冷清、粗糙。缠绵、委婉的音乐,既是陪伴她的朋友,也是通道,让内心无法言说的情绪缓缓流淌出来。小时候,她不理解自己的伤感,妈妈也说,不知道为什么你整天不高兴,我小时候什么都没有,没有书、没有前途,一心期待着有机会学习。你现在什么都不缺,还不满意吗?

    嘉嘉崇拜妈妈,渴望妈妈的爱和关注,希望能让她满意,妈妈的态度,让她觉得是自己有问题。她努力做个好学生,考上了妈妈满意的大学和专业,成为科研工作者。一切都很顺利,她却越来越没有激情,对工作失去兴趣,不想和同事交往,看到食堂就厌烦。她不明白自己怎么了,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调整状态。

    嘉嘉并没有什么现实困境,困扰她的,是一种内在的空虚、厌烦之感,似乎外面的她,是个成年人,娴熟地处理着现实事务,内心却藏着哀怨、委屈和隐隐的愤怒。

    在咨询室里,嘉嘉的讲述渐渐集中在妈妈缺席上,妈妈总是不在家,或是很疲倦,没有兴趣听嘉嘉的事情。同学妈妈是工人,不那么忙,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喜欢开玩笑、变着花样做饭,吃完饭大家围在一起聊天、吃水果、嗑瓜子、看电视,甚至还一起打牌,家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即使吵架,都是有温度的。

    嘉嘉尝试告诉妈妈自己小时候的孤单和委屈,妈妈很不理解。嘉嘉现在正是拼搏奋斗的阶段,应该积极写论文、评职称,而不是伤春悲秋、无病呻吟。妈妈觉得,嘉嘉是小说看多了,消磨了上进心。

    “伤春悲秋、无病呻吟”,这8个字激怒了嘉嘉。她想起自己小时候每天面对的家,没有人、没有烟火气,特别是到了假期,茫茫的空虚、无尽的时间,不知该如何度过。她在每个房间放一本小说,走到哪里看到哪里,是故事中的人物陪伴嘉嘉长大,教她人情世故,而不是妈妈。

    妈妈也很生气,那么多学生都是我的责任,难道我努力学习、投入工作也有错吗?没有我,你能考上这么好的大学,从事这么有意义的工作吗?同学家里好,那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事业,再说,他们现在有你有出息吗?

    嘉嘉不愿再和妈妈说话。她做了一个梦:自己走在荒凉的山路上,天黑了,路边有一个巨大的人造月亮。走近时,她发现月亮的地基是破损的,为了安装它,地面的土和植物被破坏了。这个梦,让嘉嘉理解了自己的缺失:妈妈为了工作、成就,忽视了家庭和生活;自己为了让妈妈满意,也不得不压抑情感需要。人造月亮,是亮着灯的空壳,就像为别人忙碌的妈妈,也像她自己的空虚。

    嘉嘉体验到自己的匮乏,以及因匮乏而生的愤怒。她减少了和妈妈的接触,只要妈妈说话不爱听就站起来走开。

    在生活和工作中,嘉嘉越来越多地看到自己是如何成为亮着灯的空壳。“我自动压抑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别人。只要别人对我有期待,我就忘了自己,努力去实现,甚至来不及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停顿了一会儿,嘉嘉看着我,“咨询里也是,有时你没有真的理解我,但我就顺着你说”,嘉嘉还没有说完,很快转向别的话题,肯定我们咨询中的进展。

    我请她回到话题转走的一刻,嘉嘉说,“那一刻我很内疚,因为我知道你是善意的,也许是我太过分了”,又想了想,她说,“其实我也很害怕,我怕你伤心,或者觉得我很讨厌。不过,真的说出来了,好像也没什么。你没那么脆弱,而且是愿意理解我的真实需要的”。

    这样的过程反反复复,嘉嘉逐渐可以承受一定的内疚感,表达真实的需要和感受。她发现,别人往往是可以理解她的,即使有分歧,也可以沟通、协商。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在内心肯定自己、照顾自己的情感。

    嘉嘉开始尊重自己的体验,适度地拒绝,尽量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工作和生活,她渐渐恢复了活力,体验到充实和自由。她说,“我有点理解妈妈了,她好不容易才得到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唉,她太渴望成为好老师了,想都没想,就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学生的需要里。她忽视了自己,也忽视了我。可能在她心里,我也是她的一部分,她没有把我当成另一个人”。

    回到有月亮的晚上,嘉嘉说,“我突然想,不知为什么,我感觉这个月亮如此圆满,就像是我已经修复了自己。我想起她省吃俭用带我出去看外面的世界,给我买书,鼓励我发展,为我的进步开心。她有些地方做得不够,是她不懂,她也匮乏。我长大了,可以照顾好自己,她过去的方式不再能伤害现在的我,我终于可以轻松地爱她,这就是寻常的想念”。

    之后,嘉嘉和妈妈的关系有了改变。她说,“这种改变首先是内在的,想到妈妈,不再是激烈的情绪,现在我知道,那都来自于对她的理想化或怨恨。我可以应对自己的问题,不需要再期待她变得更好,来照顾我。既然我希望有温暖的、一点一滴的爱,那么,我也可以先给她。妈妈感觉到我的变化,她卸下了被指责的防御,不再那么紧张。我想,没有完美的关系,这样就已经很好”。

    (文中涉及人物为化名)

王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0月21日 08 版

青年新型社交模式: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父亲不顾家?或许和母亲守门员效应有关
寻常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