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泰国一家财经媒体的记者本来是想寻找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线索。不过,看到党代表通道上的那些年轻面孔后,他产生了好奇,希望去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他想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为国家做些事情的愿望是那么强烈?
他听到,党的二十大代表杨宁——广西的一位村官,历经磨难带领村民致富,偷着卖掉了家人为她准备的婚房;也听到,灾难现场出生入死的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代表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会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青春誓言。”
32岁的於若飞后来解释,自己之所以这样说,是“想告诉年轻人,我们自己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他所在的是一支民间救援队伍,由不同行业的志愿者组成,最早只有3人,10年间发展到上千人,其中90后青年占70%以上。
5年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中国青年报》当时刊发的报道,将人生黄金期伴随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的当代青年称为“强国一代”。5年来,从繁华都市到边陲之地,都有“强国一代有我在”的讨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对着天安门,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
年轻人需要“一个力量的引领”
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尾部分,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的习近平同志,将一整段话留给了青年。
他希望大家,“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同一段话还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
这一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遥相呼应。1923年,党的三大通过了一份《关于青年运动的决议案》,开门见山地说,“第三次大会认青年运动为本党重要工作之一”。
这是继十九大报告后,习近平再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单独用一段话发出对青年的号召。
一位党代表感到,这段话“分量很重”。
电视机前,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之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志远也为之兴奋。
89岁的他穿着中山装,与年轻学生一起在电视机前听报告。
“我的父亲陈潭秋就非常关注青年成长,培养了一批走上革命道路的有志青年。我想,我要继承好他的遗志,关注、关心青年人才,为他们的成长和培养作出自己的贡献。”老人说。
党的二十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是在现场听到报告的。他告诉记者,南开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悠久的八里台校区就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将聚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之需,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走好新时代自主人才培养之路上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作出更大实质性贡献,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国之栋梁。
今年秋季学期,有媒体将23所重点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校长致辞,用词频分析软件做了分析,发现校长们谈到最多的词,有希望、发展、中国、国家、世界等,他们普遍希望学生肩负起重任。
陈雨露是其中之一。在开学典礼上,他向全体新生提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这著名的“爱国三问”,来自历史深处,是87年前南开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的。当时,那些教育家在尝试“教育救国”。
听到报告里那段有关青年的表述,二十大代表、33岁的文竹“挺激动的”。
在她看来,年轻人需要“一个力量的引领”。
所有代表里,文竹来自国家最北端。她是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镇党委书记,喜欢这样向人介绍自己的方位,“来到这儿,人生就找到北了”。
她是在北极镇才“找到北”的。那是中国地图最北端的乡镇,常因大雪封山影响出行,去省会还要坐十五六个小时的汽车。
24岁那年,文竹放弃到南方工作,去当村官。很多人不理解,有的同学话里话外嘲笑她的选择。到村里她发现,全村只有自己一个年轻人,“年轻人都去打工了”。比寒冷更让人难耐的是,找不到同龄人交流。
她带着乡亲们从传统农业转向观光型农业,“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去工作,村里的路宽了,人富了。“每家每户的变化——哪家从脱贫到致富了,从有存款到开上小轿车了,都是我青春的一个见证。”她说。
走在边境线上,文竹感觉自己与“祖国”是紧紧相连的。有一个冬夜,气温零下50多摄氏度,她坐着巡边车到了黑龙江江面。风很大,她看到江面上的板房上插着五星红旗,被灯火照亮。那一刻她觉得,“你的一举一动,你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在为祖国作奉献。”
近年来,到北极镇工作和旅游的人多了起来,跟她一起干的年轻人有10个,她不像以前那样孤单了。
对外人,文竹把北极镇描述得令人心动:“站在中国最北端,面向南方,你拥抱的是整个中国,这是个很浪漫的地方,对不?”
另一位二十大代表巴特尔,是一名32岁的内蒙古消防员,他从父亲留下的日记本里,接触到了国家和人民的概念。在他1岁时,消防员父亲在救人时牺牲,这影响了他的职业选择。
他说,现在自己可以骄傲地告诉父亲,“我没有让你失望”。
让他们“看到光”
“我觉得,我们就是强国一代。”33岁的党代表李萌对记者说。
她是北京市东城区环卫中心十所“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这是劳动模范时传祥生前的工作单位。她所在的抽粪班,每天负责160多个公共厕所的粪便清运。
李萌毫不讳言自己迷茫过。她毕业于一所职业中学,18岁那年分到酒店实习,觉得并没有考虑好要不要从事这份工作,便参了军。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天,她所在的部队紧急参加抗震救灾,往灾区运送物资。与她同屋的班长连夜写请战书。她问:“一般都是男兵写请战书,女兵去一线多危险?瞎写什么请战书啊?”
班长告诉她:“你别以为写了请战书就都能去!部队都是军人,写了请战书也是党员先去。”
李萌当时有点感动,觉得班长“身上都发光了”。
她认为这是自己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后来她进入环卫中心工作时,想的是,“凭自己的劳动挣钱吃饭,干什么都不丢人”。
小时候,她就听大人说,“以后不好好学习你就扫大街去”。当她进入这个行业,听过比这还难听的。
李萌跟着师傅,完成粪便清运工作后,会问居民还需要做什么,会去清理无人认领的渣土。她以为这都是工作职责,后来才知道,这是时传祥那个年代传承下来的习惯。“不是本职工作,我们也当成本职工作了”。
11年前,她来到抽粪班时,班长特别高兴——那里已经15年没有20多岁的女孩了。
“她等了15年(才等到我)。我等了11年,现在还是最年轻的。”如今,轮到李萌发愁没有年轻人加入了。
她说,如今很多年轻人觉得可以挣“快钱”,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觉得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劳动。这并不是国家崇尚的。
对于国家的未来,她认为,重要的是要让年轻人有奔头,让他们“看到光”。
年近七旬的二十大代表、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院士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的团队里,大多是青年。他对记者说,自己是搞应用学科的,离开农村就脱离了实际,要跟农民、跟土地结合起来培养人才。
他认为,随着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的空间会更大。他希望告诉年轻人,农村已经不是过去的农村,打农药都用无人机,生活也不像过去那样艰苦。有知识、有技术,带领乡亲们一起干,年轻人是能够“出头”的。
像他这样年长一些的党代表,经历过国家不同时期的艰难时刻。1949年之前,全国有80%的人口处在饥饿和半饥饿状态,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70多年后,7.5亿农村人口告别了绝对贫困。国人吃饱了饭,人均预期寿命已经到了78.2岁,国家也成了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
下一代还在长个子——2011年秋季开始,国家面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施了一项大规模的营养改善计划。最新的监测发现,2012年以来,学生平均身高逐年上升。在跟踪的样本里,13岁的男生平均身高增加了7.5厘米,12岁女生身高增加了6.3厘米。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看望政协委员时说,“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
这代人的责任也变了:长辈们求温饱、奔小康,他们面前放着的,是一张更大的蓝图。
国家的发展给了青年更多“选择的底气”
在二十大报告里,习近平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党组书记、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代表对记者说,未来需要更多去探索未知,需要新一代更有勇气、更有毅力,需要新一代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实现新的跨越。
“我们的创新正在挺进新的深水区。面向未来,我们将站在更多的技术前沿,意味着可参考、可对标的方向会越来越少,也意味着我们更需要自立自强,实现更多自主引领的创新。”他说。
他认为,青年要培养“大我”之情怀,自立自强,拒绝“躺平”,让自己的人生出彩。
二十大代表、奥运会冠军武大靖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夺冠后,拍卖了自己的吉祥物“金墩墩”,将近百万元善款捐给了希望工程,希望它“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在中国青年报社的一场活动上,他这样寄语强国一代:“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
3次当选党代表的大港油田采油技术专家尤立红认为,今天的年轻人在就业、工作、婚恋方面,或许会更加遵从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这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发展给了这一代青年更多“选择的底气”。
在她看来,当今大多数青年都在努力奋斗,尤其面对重要任务时,总有青年挺身而出。她相信,每代人变化的,是外部环境,是具体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7岁的林洁如代表是贵州省人民医院医生,2020年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时去支援过。在艰难的时刻,她感受到90后、00后身上的力量,“那是一种热火般的青春”。
“我们都为能参与这次国家的集体行动而自豪,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是大家万众一心,向着同一个目标去奋斗。”林洁如说。
在党的二十大会场,她又一次感受到这种力量。“很多年轻代表都很振奋,决心要把青春热血投入到自己的岗位上,投入到整个国家的建设当中去”。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代表算了算,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到2035年,2000年出生的孩子正好35岁,正是“挑大梁、唱主角”的时候。
他认为,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习惯运用互联网思维印证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这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新的挑战。他们早熟早慧、价值多元,不盲从权威,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注重个性自我的发展体验。
“高等学校要把握住这些特点,主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做到因材施教,为早日实现2035远景目标育好人、育好才。”蔡敬民说。
二十大代表、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校长褚新红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她发现,如今的小孩,思维越来越活跃,探究能力更强、创新意愿更强烈,更爱问“为什么”。教育如何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很重要。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课题,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褚新红说,她所在的小学,通过丰富的自选课程挖掘孩子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她认为,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有待加强,需要不断磨练自己,以后面对偶尔的挫折、失败不气馁。毕竟,前路不会一帆风顺。
这几天,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正中代表与其他党代表交流时,一名年轻人的话让他印象深刻。那位代表说,新时代是我们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生在这个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我们唯有尽最大的努力,交最优的答卷,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
2022年,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邮政集团北京分公司开展了一项“誓言寄到天安门”征集活动,各地的明信片涌到北京天安门邮局“北京2022-54号信箱”。根据统计,在23340张明信片里,写有“请党放心”四字的,就有12010张。
二十大代表、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杨宇说,中共一大纪念馆做过一个统计,近5年来,到一大会址参观的年轻观众占比逐年递增。尤其是2021年,35岁以下观众同比增长了23.6%。
杨宇说,网上有个高频词叫“双向奔赴”。对她的工作来说,就是要努力地去把“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
对强国一代,二十大代表、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的期待是,不管在哪个领域,希望大家都能有“坚守”的品质。
与方勤刚入行时的“冷门”相比,现在考古、文物行业很受年轻人关注。湖北省博物馆近几年的观众,70%在30岁以下。方勤从中看到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动力和潜力。
他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自己作为文化领域的工作者,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掘出来,作为年轻人成长的养分。
50岁出头的方勤,过去只在博物馆里做讲解。现在,他经常要做直播,要去对古老物件进行数字化开发,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带他们认识传统文化。
过去31年,党的二十大代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先后为敦煌莫高窟和故宫两处文化遗产服务。他说,从这两处遗产中间,自己看到的是开放包容的重要性。
据他介绍,故宫推出了一个得名自太和殿的“太和学者计划”,支持中外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的交流。
王旭东说,求同存异应该是今天这个时代大家共同遵守的思想观念。“我们寻找更多相同的地方,我们保存那些可能有差异的东西,从年轻人做起。”
平视世界的青年,需要有平视世界的心态。
本报北京10月2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国 刘世昕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