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新疆本轮疫情暴发后不久,1982年出生的潘纯又一次接到组织命令:他与同事迅速交接完手头的工作,收拾好行李登上从南京开往济南的列车。“中午1点到济南,跟随济南核酸采样队的包机,直飞乌鲁木齐……”
潘纯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医师,自2020年起,在“最前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潘纯工作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在武汉92天、在海拉尔20天、在上海60天……”对每一段与疫情“搏斗”的日子,潘纯记得很清晰。
10月16日,远在新疆的潘纯因在一线进行防疫工作,没有实时观看党的二十大会议的直播。在工作结束后,潘纯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
潘纯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每一次抗疫的过程,他都能深深感受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被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青年医务工作者,他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出发,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为一名重症医生,我们守护的是患者的生命。我们要当好他们‘生命的守护人’!”
今年是潘纯工作的第17个年头,他师从我国重症医学领域著名专家邱海波。多年来,他靠着一身本领,一次次把危重症患者“从鬼门关拖了回来”。
在潘纯看来,普通科室里的医生大多是“先瞄准、后开枪”。患者首先进行全流程的专业检查,医生确定患者诊断后,对症用药。
但在重症医学科,病人微弱的生命体征、凶险的病情,通常没有留给他太多时间。“边瞄准、边开枪”,与“死神抢时间”就成为潘纯的工作要求。
对此,1981年出生的彭博有很深的感触。他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我国首批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之一。
2020年1月,一向身体强健、很少生病的彭博出现发热症状。同年2月,他与23名患者一起被送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接受治疗。
谈起当时的救治情形,彭博依然心有余悸。他回忆道:“如果不是潘医生,我很可能就活不过来了。”
入院第三天,彭博就感到呼吸变得十分困难。他立即被转入ICU病房接受治疗。当时,彭博的主治医生正是作为国家卫建委专家组成员的潘纯。由于呼吸困难,那个时候的彭博面色发黑,一直有胸闷的症状,而且氧饱和度维持也很困难。
针对彭博的情况,潘纯首先对他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治疗,在病情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潘纯没有犹豫,又紧急为彭博采用ECMO治疗方法。
短短20多天,潘纯就对彭博进行多次抢救。面对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潘纯屡次将他从“死神”的手中抢回来。
“边瞄准、边开枪。”病情如何变化、如何发展,对于当时的潘纯来说是未知数:“当时,我们针对每位病人的症状,都定制治疗方案。从早上8点进入病房,一直工作到深夜。那段时间的努力,也为新冠病人的救治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
随后,彭博还接受输入康复者血浆的治疗。一段时间后,彭博才渐渐恢复意识。让他没想到的是,“潘医生不光是医术好,更重要的是,他很有‘人情味’。”出院前,他专门添加了潘纯的微信。在随后的两年里,他先后两次从武汉到南京,与潘纯表达感谢。
随后一段时间,潘纯感到,疫情防控工作越来越科学、救治经验越来越丰富。“很多事情好像不像刚开始那么难了。但是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总是追求更高的标准。”
今年4月23日,潘纯作为江苏省援沪重症医疗队队长抵达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进行针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工作。
在那里,潘纯发现一个新的现象。上海的医疗条件相对发达,几乎每一个专科门诊都配备专科重症医师。“按理来说,专科重症划分得更细、也更为专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进入ICU的病人除感染新冠肺炎外,大多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更多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器官功能的精准支持。
潘纯介绍,由于疫情防控的有效进行,上海本轮疫情的感染人群主要为没有接种疫苗和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在治疗工作中,潘纯不仅要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还要为其进行基础疾病的治疗。
其实,让ICU变得温馨也是潘纯一直以来的追求。“在新冠疫情持续不断、国际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重要时刻,作为青年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要做到‘家国在心里、世界在眼里、学问在手里’,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要让青春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两年来,大大小小的远行已成为家常便饭。临行前,潘纯与在苏州挂职工作的妻子通了电话。对于丈夫的“高风险地区之旅”,妻子十分支持:“你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
在潘纯的背包里,妻子还专门提醒他放一根跳绳。这样就算在酒店里,他也可以活动活动。
当列车开始驶出南京时,潘纯收到了彭博的信息。如今,彭博也成为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帮助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会好起来的,我们马上就胜利了!”听说潘纯即将“远征”,彭博这样说。
尤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