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我在拉萨“守护”铁路:既然来了就不能当逃兵

赵振良(讲述) 马生明(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1月18日   03 版)

    很多人觉得铁路工作需要“吃苦”,但我觉得只要热爱这一行业,就能苦中作乐,就不怕吃苦。从出生起,我就知道自己是铁路子弟,家里吃饭的碗碟有铁路标识,穿的衣服是铁路制服,住的房子是铁路小区,上的学是铁路子弟学校。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铁三代”,我从小对铁路上的故事耳濡目染,听爷爷讲述曾经的故事,看着父亲奔波在繁忙的货场内,早早就在心里埋下了“铁路梦”。爷爷讲的故事我总是能够倒背如流: “1982年,我们响应国家支援青藏铁路的号召,来到青藏铁路沿线工作,最先分配到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省天峻县南山站工作。刚到南山站,我们都是居住在的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面,夏天漏雨,冬天漏风,那都是常有的事儿。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在‘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青藏高原,顶风雪、冒严寒、抗缺氧,那时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就是确保铁路安全运输。”我还记得他跟我说过:“你小时候吃饭用的那套碗,就是我们单位安全生产2000天的纪念品,现在不能给你用了,要好好珍藏起来。”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总是不在家,我在电话里跟他交流最多。父亲告诉我,1984年,他跟随爷爷到了柯柯镇,在爷爷的熏陶下对铁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30年的铁路生涯里,他从连结员到调车长,他见证了铁路沿线设备的升级改造,以前职工居住和办公的土房子也变成了砖瓦房,信号机也从臂板信号机变成了色灯信号机。他还见证了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开工建设,火车开到了拉萨,然后他申请到拉萨工作。

    但其中的艰苦,外人难以想象。我曾听父亲讲过这样的故事:“刚到拉萨,休息的时候高原缺氧睡不好觉,上班的时候,早晚温差大,夜里寒气逼人,真是苦呀,但那时经常有当地的百姓在车站附近看铁路,看火车,看到他们眼中的期盼,我觉得干这个工作很自豪。在拉萨的8年,我要确保每一次调车作业都是安全的,心里时常会想到你爷爷给我说的,工作时一定要聚精会神,不可三心二意,安全第一。我把这句话也送给你,以后你的孩子工作了,你把这句话告诉他,这是咱们家的传统。”

    2016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的一名铁路信号工,来到了拉萨最西边的货场,离市区十多里路,很偏僻,周边也没有商店,想买些日用品都很困难,当时的工区也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生活很枯燥,一直在重复干活。

    这种乏味感,大概就是我面对的与父辈不同的“苦”,我希望工作更有挑战性,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做同样的事,开始后悔选择铁路,便向父亲诉苦。我每次诉苦,他就说我怕苦怕累,我因此甚至萌生了回家的念头。

    平日里一向和蔼的父亲发了火,训斥了我一顿,然后又耐心地给我做思想工作:“我当年跟你爷爷刚来铁路那会,真是风餐露宿,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徒步进行作业,比现在艰苦很多。你现在成了一名铁路职工,应该有责任担当,铁路没有容易的工作,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不能当逃兵。”

    入路6年来,我一直在拉萨工作,和父亲在一起工作一年。虽然工种不一样,但是,父亲从一名见习生做起,无论是连接员、调车员还是调车长,都始终坚守在铁路工作的岗位上,为铁路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面对苦难时毫不动摇的意志,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父亲调回柯柯后,我突然感到工作中安全压力越来越大,业余生活只能在工区里活动,枯燥无味。但是,每次想起父辈的努力,我就劝说自己,一定要克服眼前的困难,将好家风传承下去。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不再感到烦躁,而是认真请教老师傅,找到自己的差距,尽量提高自己。

    现在,我一休假回家,还会像小时候那样,总是缠着父亲给我讲关于铁路、关于爷爷的故事。虽然每代铁路人面对的困难不同,但只要能够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惧怕任何压力和挑战。

赵振良(讲述) 马生明(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1月18日 03 版

物质丰裕了,为什么仍然强调青年“能吃苦”
认准方向不放弃 哪怕“上刀山下火海”
把名校光环扎进土里 “苦”的另一面是“酷”
我在拉萨“守护”铁路:既然来了就不能当逃兵
从放牛娃到乡村教师 每一份投入都可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