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科技大咖谈

科技工作者持续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做科研就要争做“从零到一”的工作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1月21日   08 版)

    被誉为“电磁界女侦探”的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至今记得1958年“北京一号”起飞的故事。这是我国首架国产轻型旅客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00余名师生亲自动手组装而成。起飞那天,“北京一号”从北京途经青岛,飞到了上海,最后回到北京。

    “那时候我们北航围绕国家需求搞科研工作,在科技工作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红色工程师。”11月15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科技工作者党的二十大代表报告会上,苏东林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深感振奋。

    扎根电磁兼容和电磁安全研究领域30多年,苏东林越来越深刻感受到,“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不能在别人搭建的地基上去盖楼房,科技工作者一定要争做‘从0到1’的科研工作。”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只有将教育、科技、人才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系统性硬实力’。”长期工作在教育和科研一线,苏东林对青年科研工作者充满信心。

    她记得,一个31岁的年轻人带队负责工业软件自主可控项目,团队成员的年龄从20多岁到40多岁不等。项目启动前,她让这个团队立下“军令状”:人在,阵地在;人不在,阵地也要在。最终,一群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将项目圆满完成。她说,很多青年科研人员的下一代,都是在实验室里长大的,有时团队加班,这些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孩子,就在拼成床的板凳上睡觉。

    “我们的年轻人素质高能力强,关键是要给他们压担子,要给他们指方向,让他们敢于做‘0到1’的科研工作。”她对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到的人才强国战略深有感触,希望在科研道路上,这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奋斗在科研一线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敢于和困难做斗争,挑战科研难题,基于坚实的基础知识,大胆地提出一条新的探索之路,在国际科研博弈中,做到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

    听到苏东林院士的分享,青格勒吉日格乐也有类似的体会,她说,“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科技工作者的灵魂。”

    这位蒙古族姑娘,从小追着羊群在大草原上长大,如今她在炼铁炉料制备及低碳技术研发领域被誉为“钢铁玫瑰”。

    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论述后,青格勒吉日格乐感到了“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作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的首席技术专家,青格勒吉日格乐及其团队在2015年首钢京唐公司二期工程建设之中,就做了一个突破性构想:通过实施高炉大比例球团冶炼技术,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对炼铁来说,是一场重大的炉料结构变革,尤其大型高炉大比例球团矿冶炼技术,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历经4年时间,500多次试验,这支团队不断地尝试推进通过炉料结构变革降低碳排放的路径。

    他们在外人质疑之下,生产出了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质球团矿,实现了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55%以上球团矿冶炼,每吨铁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10%。这项技术被列为钢铁行业碳减排技术之一。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创新,尤其对科技工作者来说,创新是我们的灵魂。我们要竭尽全力搞科技创新,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力量。”目前,青格勒吉日格乐负责降低钢铁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的新技术研发工作,部分工作还处于研发初期。她说,围绕钢铁行业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步伐研发和实施氢冶金、碳捕集及利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等新技术。

    党的二十大代表的报告,加深了科研工作者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在报告会上,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沈洁称赞:“她们矢志不渝、爱党报国的忠诚,敢为人先、科技创新的担当,甘于奉献、不计功名的情操,立足一线、以德育人的坚守,就是科学家精神的集中体现。”

    据介绍,北京市科协下一步将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中关村论坛、千人进千企、科学跨年系列活动等重点工作,以科学家精神为内核构建科协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强化对科技界的思想引领;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导向构建特色人才工作体系,搭建科创公共服务平台,深度融入国际科创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设;塑造“科技馆之城”亮丽品牌,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高效推进“数字科协”建设,努力打造有温度、可信赖、有活力、见实效的线上线下科技工作者之家。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1月21日 08 版

我们的代码上天了
90后刘源:与“超级细菌”斗争十年
科技工作者持续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做科研就要争做“从零到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