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彻夜加时谈判,原定当地时间于11月18日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拖到20日早上才达成基本共识,为这场为期两周的全球论坛匆匆画下句点。
从格拉斯哥COP26到沙姆沙伊赫COP27这一年间,“灰犀牛”和“黑天鹅”的影子交替闪现。日渐逼近的气候危机,如今似乎成了地缘冲突和经济危机的背景板。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将升温控制在1.5℃之内等与全球变暖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上,此次大会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实现COP26立下的雄心壮志道阻且长。
尽管如此,本次COP27大会仍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之下,发达国家作出罕见让步,首次就气候赔偿达成协议;在中美元首指示下重新启动的中美气候对话,亦成为本次大会备受关注的焦点,为全球应对气候行动注入了强心剂。
“损失与损害基金”机制不是发达国家做慈善
COP27可圈可点的成果之一,是“损失与损害基金”机制的确立。这是发达国家第一次就是否应向遭受气候灾害的脆弱国家提供资金达成协议。数据显示,46个最不发达国家的每年二氧化碳排量,仅占全球总排量的1%;全球变暖主要由发达国家造成,但发展中国家受影响却最严重。
仅仅是将气候赔偿纳入COP27的议题,就绝非易事。长期以来,包括美国和欧盟成员在内的发达国家一直拒绝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法律责任或赔偿义务。时至今日,发达国家仍未兑现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一些国家在谈判中甚至提出“再用两年时间摸索解决方案”“到2024年再作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届时就能拿出真金白银。
发达国家辩称,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是振兴本国经济,国内立法机构不一定能批准气候资金,因此不得不捂紧钱包。但马尔代夫环境部长阿米纳特驳斥说,发达国家并非缺乏资金,而是在气候问题上缺乏承担责任的诚意,因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看到应对全球卫生危机动用了数万亿美元”;在俄乌冲突中,“我们看到援助乌克兰动用了数万亿美元”。
COP27之所以就气候损害赔偿达成协议,是以77国集团和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保持团结一致、向发达国家持续施压的结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方代表团全面深入参与近百项议题磋商,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虽然就气候赔偿达成协议意味着全球气候行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许多具体问题仍悬而未决,包括该由哪些国家出资,由谁监管资金,如何界定损失,等等。此外,发达国家愿意为发展中国家承担多少损失,也要打个问号。以今年遭受特大洪灾的巴基斯坦为例,其重建工作至少需要163亿美元。研究表明,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因气候变化而蒙受的损失可能高达5800亿美元。
在基金名称上,发达国家也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赔偿”一词。美国气候特使克里多次公开声称,损失和损害基金不等于“赔偿”,“我们一直说,发达国家有必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企图将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甩给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因美国等发达国家造成的气候风险,但发达国家却把解决问题的工作外包给弱势国家,还口口声声说‘买保险是你们自己的责任’。”损失与损害基金合作机制顾问朱莉-安妮·理查兹指出,损失补偿机制必须建立在赠与的原则之上,发达国家不应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债务,也不应将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代表则强调,解决损失与损害不是要求发达国家做慈善,而是“要求实现气候正义”。
“1.5℃”气候目标不可动摇
在推进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之内的目标方面,COP27也未能达成一致措辞。许多与会者认为,成立损失和损害基金是必要的,但仅仅靠钱并不能解决气候问题。
“如果任由气候危机把某个岛国从地图上抹去,或者把整个非洲变成沙漠,那不是解决问题之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此次气候大会并没有真正回应“大幅减少排放”的需求和呼声。COP26主席夏尔马则表示:“上届气候大会时我就说过,1.5℃(控温)目标的脉搏是虚弱的,不幸的是,今年它还得依靠生命支撑系统维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明确指出,与工业化之前的时代相比,目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超过1.2℃,必须将升温控制在1.5℃之内。按照目前消耗化石燃料的速度,要实现这一目标,到2050年必须将碳排放量每十年减少一半。但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翰·罗克斯特伦指出,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因为全球碳排放量仍在增加,全球气温上升很可能在几年之内突破1.5℃的上限。
古特雷斯指出,要减少碳排放,必须大规模投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本届COP27大会决议草案提出,到2040年,要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淘汰煤电,并逐步取消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但“应印度和其他国家代表团的要求”,最终决议并没有对“逐步取消所有化石燃料使用”作出承诺。
作为煤炭消耗大国,印度煤炭发电量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5倍,煤炭约占印度发电结构的73%。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越来越频发,印度国内对电力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援引印度煤炭部长普拉哈德·乔希的发言报道说,对印度民众而言,煤炭是负担得起的能源,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印度不会从煤炭过渡到其他能源。到2040年及以后,煤炭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全球第三大化石燃料出口国,澳大利亚经济严重依赖资源出口。俄乌冲突发生后,该国包括煤炭在内的化石燃料出口创历史新高。澳气候变化部长克里斯·鲍恩在气候大会上表示,澳愿与其他国进行气候合作,并争取与太平洋岛国一道主办2026年气候变化大会。但分析人士指出,澳政府并未承诺终止化石燃料新项目投资或停止现有项目扩建,而且还在继续为化石燃料开发项目提供补贴。
一些国家在谈判桌上表示,1.5℃的控温目标已经不再现实,应该把它从协议中删除,但包括马尔代夫在内的岛国和其他国家坚持保留这一目标。罗克斯特伦指出,如果把1.5℃的升温上限进一步提高,将大大增加粮食危机、水源短缺、极端天气和其他致命危机的发生几率,并将世界推向不可逆转的危险临界点。
“可以肯定地说,在(平均气温)14℃的世界里,人类文明能够欣欣向荣。”罗克斯特伦说,“但没人敢说文明在温度更高的世界也能繁荣,因为我们从未经历过那样的世界。”
中美气候合作“对全世界都很重要”
“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在中国外交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毛宁如是说。
COP27大会期间,中国与美国就气候问题举行的对话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也给全球气候行动带来了一剂定心丸。多家外媒都注意到,在巴厘岛G20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了双边会晤,同意恢复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根据两国领导人的要求,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美国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在COP27期间进行了正式磋商,共同推动COP27会议的进展。
对于中美之间的这场正式磋商,解振华的评价是“坦诚、友好、积极、正面,很有建设性”。他还透露说,双方商定在这次大会结束之后继续开展正式磋商,“甚至还要进行面对面磋商”。
CNN在报道中指出,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具有领先优势。过去10年间,中国在发展风能和太阳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数据,2021年,中国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总量的80%,令其他国家都相形见绌。中国在发展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方面也遥遥领先——去年中国新上牌机动车辆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电动车。在COP27大会上,中方进一步表示,中国已将减少甲烷排放纳入国家战略中,包括减少能源供应、农业生产和垃圾管理领域的甲烷排放,兑现了去年COP26峰会期间作出的承诺。
克里接受CNN采访时强调,要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下,美中必须在气候方面进行合作,“如果没有中国,我们就无法实现气候目标。”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内特·赫尔特曼表示:“我们曾多次见证(美中合作)取得的良好成果,无论对各自国内形势还是对促进国际交流而言,这(美中合作)都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国际社会对中美合作充满期待。西班牙气候部长特蕾莎·里贝拉对路透社表示,中美两国之间必须进行雄心勃勃的合作,希望中美合作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活力。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主席曼尼什·巴普纳则表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发出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明确信号,“这对全世界都至关重要”。
本报北京11月2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