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瞧这些学生,他们为我们打破了很多技术瓶颈,提出的操作方案非常实用。”提到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的大学生,安居煤矿副总工程师于海峰竖起了大拇指。
前不久,于海峰因双端堵水器检测技术问题无法解决,求助前来现场采集数据的“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书记张步初。
从现场回来,张步初便与团队人员开展了4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次日,他们就把解决方案送到了安居煤矿。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改进了设备构造,升级了探测仪表,解决了困扰煤矿工人多年的难题,大幅节约了生产成本。
从“高大上”的地热能开发、智慧矿井,到“接地气”的矿山巡检机器人、无人储运设备,这些创意均出自这个学生党支部。
“我们的学生年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3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0余项,但这些创新成果的大部分都遭到市场冷遇。”在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党委书记董桂刚看来,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游击性”的科技创新,很难产出有价值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学生缺少资金、渠道的支持。
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如何从校园走向市场?2017年9月,“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在师生的期盼中成立。这是一个平均年龄不足25岁、涵盖本硕博学生、专门服务能源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党支部。
支部成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出台科研团队建设规划,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组建了“智创绿源”“嵙创瑞沃”“能达华安”等科技创新小组,通过“支部搭台,党员唱戏”,实现了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生产一线的有效融合。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耿志上大学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创意大王”。获33项省级以上科创竞赛奖项、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他,被学校授予“学生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称号。
但由于“不知道上哪儿去转化”,耿志拥有的这些创新成果被“遗忘”了。2019年,“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组建了“智创绿源”科技创新小组,将耿志和另外10名志同道合的师生聚在一起,配备了研发实验室、启动资金。不久后,他们的成果“采矿塌陷区的生态治理以及环境的综合治理”便在王楼煤矿率先应用。
“创新性成果不能止步于证书,我们要发挥支部的引领、帮扶、推广等作用,催生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成果,让学生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市场。”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许琳说。
为了当好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红娘”,近年来,党支部与济宁矿业集团安居煤矿、山东能源集团田陈煤矿等10余家企业签订联建合作协议,共建一批实验研发基地,为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如何用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的人?这是“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党员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该支部建立了教授与创新小组“一带一”机制,对成员进行“一对一”帮扶,形成师生共建、教研互长的党建新模式;举办了“科创研习营”“赋能学堂”“创新成果推介会”等特色科创活动,为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赋能,形成“支部与团队共生,党建与科创并进”的良好局面。
“真没想到我们的作品竟然转化出这么高的价格,简直太开心了。”在创新成果推介活动中,“能达华安”科技创新小组成员范德源的创新成果“用于围岩大变形的拉压耦合让压吸能注浆锚杆”,被青岛德锐鑫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相中,以20万元的价格进行转化。
“目前,这项成果已经在山东新矿集团旗下孙村煤矿、协庄煤矿、良庄煤矿及华恒矿业公司等12条巷道应用,不仅解决了一些问题,还为企业新增产值16.4万元,新增利润7.2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大学生创新成果推介,青岛德锐鑫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尹承连称赞,“在推介的时候,我发现了很多好的成果。”
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院长陈绍杰介绍:“我们还给学生提供各类创新创业课程培训、孵化器资源,并定期举办各种创业成果大奖赛,充分展示学生创新、创造、创业成果,帮助学生将优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据统计,5年来,“惟真之光”科技创新团队党支部共培养了300余名创新型人才,获批科技创新项目100余项,累计与企业合作上千万元的项目,创办了科瑞绿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涌现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尹大伟等一大批善思考、勤钻研、勇创新的青年创新能手。
通讯员 韩洪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