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2月0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创新创效”成为一种意识

“振兴杯”赛场青年科创力澎湃

夏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2月02日   05 版)

    大赛现场的布置十分抢眼。

    8个月的辛苦备赛,历经近30次研讨会和36版PPT和讲稿修改,29岁的国网温州供电公司调度控制中心团支部书记陈梦翔在“振兴杯”上,收获了创新路上的又一次满足感——斩获大赛技术革新类金奖。

    上一次满足感出现在2020年年底,她所在的青年团队打造出基于数字化牵引技术的电网运行大脑“智电小瓯”。为电力行业科学调配寻找新方案,“唤醒”偏远地区的风、光、电资源是团队的梦想。他们曾在山区深处的电站调研,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技术试验。最终在“振兴杯”上,团队迎来检验“大考”。4分钟展示,4分钟答辩,评委对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原创性、应用效果等进行提问指导。

    和陈梦翔一样,11月28日至29日,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中核杯创新创效竞赛全国决赛上,来自全国的261个项目、500余名选手在“云”端比拼,将青年创新创效的智慧和风采淋漓展现。

    对于国家一类大赛“振兴杯”而言,职工组“创新创效”专项赛是个新事物,大赛对企业人才培养有何借鉴意义,“创新创效”的内涵是什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深度采访。

    初衷:为传统行业突破瓶颈“增力”

    2020年年初,团队构建空间地理、网格化气象、电网的人工智能数据模型,“智电小瓯”应运而生。团队加班加点进行数据采集调试,避免企业对智能数据模型“水土不服”。

    “此前,电站发电依赖人工经验、历史数据研判。”陈梦翔介绍,2020年年底,团队又创新思路,将电力和气象数据结合接入系统,引入网格化、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数据,精准预测判断发电情况。但跨行业的数据传输存在壁垒,团队联合气象部门花了一年半时间,搭建了数据传输通道。

    目前,“智电小瓯”还实现将电站按照地域地理特性、能源属性、用电情况进行集群管理,在极端天气下,实时扫描电网薄弱点,针对不同类型清洁能源生成差异化应急预案,这使得清洁能源发电预测准确率从80%提升至96%。项目已应用于11家调控机构,同期电网碳排放量较去年减少2486.7万吨。

    在安徽合肥,有一支年轻团队运用人、机、料、法、环等要素,为基建行业生产模式寻找智能化破题方案。

    学机械制造出身的李亮2015年来到中铁四局管理研究院工作,也和项目《预制构件生产管理解决方案》初相遇。近4年时间内,团队开发的软件系统迭代了4种版本。

    李亮举例,高铁桥梁传统建筑方式是现场支模板、浇筑混凝土,但生产效率较低。

    团队要在生产工位上安装AI视觉识别摄像头,实现对工序的智能抓拍,后台再通过算法识别,所有生产数据一目了然,让管理决策“更聪明”。但要实现每个点位的数据采集并非易事。铁路、房建、桥梁的预制厂内的细分场景多,如何将软件、智能装备和物联网技术融合,成了一大难题。

    李亮介绍,由于预制场面积大,有的甚至有200多亩,团队在生产现场、单位试验室间来回奔波,集体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团队甚至跑过全国几十个基层项目部。大家学习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5G、云计算等技术,最终实现远程装备控制、数字孪生工厂、物联网数据采集和预警等功能。

    效果:为企业发展节本增效“蓄力”

    除了为传统行业转型赋能,青年创新创效项目的另一大实效是助力企业节本增效,成为参赛选手和导师的共识。

    李亮所在团队一直瞄准解决预制构件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难题。当他们研发的系统应用于60余个铁路梁场、公路预制场、小型预制构件厂时,已提高生产效率10%以上,节约劳动力约10%,节约原材损耗约5%,平均节约435万元/项目。

    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历史原因,长期的地下水超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目前,河北省约九成的农灌机井没有安装水表,农灌机井取水计量监管成为地下水管理工作中的短板。

    “以电折水,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电量折算水量。”《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以电折水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员安亚刚表示,团队在国内首次联合开展“水-电”用户档案精准匹配,并攻克混合用电下农灌机井用电识别难题,融合应用水电数据,助力政府管控地下水、治理超采等工作。

    他算了一笔账——根据未安装水表机井数量和水表购置、安装费进行估算,如果全部安装,一次性投入需30余亿元,还需要一整套运维团队来做水表的日常保养维护,经济和人工成本高昂。

    “如果用电表实现用水量监测,就无需安装单独的水计量装置。水表的寿命一般在4年左右,电表寿命则是八年左右,若以电折水,后期将带来更大的成本节约价值。”安亚刚说,项目首创“电力大数据+水资源管理”政企合作新模式,相关应用场景已在吉林、河南、内蒙古等10省份进行推广。

    中铁四局钢构公司参赛项目《“小程序”助力“大管控”,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导师杜伸云告诉记者,公司60%以上的工程项目涉及钢结构加工制造与拼装焊接,伴随高危作业工序。传统安全管控模式下,工人需随身携带特种作业证书等进场,审批流程复杂。

    项目团队围绕起重吊装和高空作业两个模块开发了“高危作业安全管控系统”。目前,工人只需将手机中的证件电子版上传小程序,管理者随时随地采集数据、上传图片、流程在线审核,流程较之前缩短3-4天。

    截至今年10月底,该公司30余个项目累计上报作业流程共计千余条,管控准确率提高了80%,节约沟通成本、机械使用费、人工费、安全使用费等价值超100万元。

    启发:为青年科创人才培养“助力”

    “振兴杯”备赛过程中,导师线上线下指导李亮完善方案,给予远程技术支持。陈梦翔备赛的3个月里,单位想方设法提供后勤保障和物资协调,克服疫情影响。

    很多选手都切实感受到单位对青年创新攻关的重视和鼓励。

    文学和团队带来的研发创新类项目《核主泵密封智能化健康管理系统》斩获本次“振兴杯”金奖。自2010年就职于中核集团福清核电至今,他在核电生产和科研一线踏实奋进,取得系列突出业绩。

    面对国际技术封锁,他组织团队攻克全尺寸主泵密封系统精准建模、乏信息欠约束密封系统健康评估和预警等技术,开发出一套“机理分析+数据驱动”的核主泵密封智能化健康管理系统,并在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成功应用(含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改变传统依赖人员经验和阈值管理等模式,有力推动核电设备向状态维修转型升级。

    这些成果与中核集团和福清核电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密不可分,文学承担过多项省部级研发课题,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奖、福建电力科技进步奖、中国能源创新奖、福清核电“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奖励,入选中核集团“青年英才”计划。已成长为福清核电设备管理处高级主管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他先后收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45项,发表技术论文24篇。

    “大赛鼓励青年钻研业务水平,激发青年创新素养,成长为模范标杆,带动企业其他人提高业务。”在评委会秘书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学院路光达教授看来,大赛树立“人才培养并不是喊口号”的导向,企业要及时配套岗位晋升、荣誉激励等措施,“项目是载体,业务是主体,把担子放在年轻人身上,让他们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力”。

    比赛体现的理念和导向也对企业引才、育才、留才提出新要求。采访中,选手和评委一致认为,人才储备是科研转化的前提。

    目前,中核集团打造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生态系统已初见雏形。集团第一届科创大赛共征集项目867项,通过市场化模式筛选,已有36个项目获得社会投资意向;首个科技人员持股项目“原子能院辐照加速器项目”顺利实施,技术人员获得股权奖励1500万元,成功吸引外部投资9000万元。项目积聚的灯塔效应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大赛评委李蒙呼吁,除了科研转化支持,各单位要为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工程师创造机会和平台,开展大小规模的职工创新创效比赛,引导年轻人将“创新创效”内化为日常工作中的意识和理念。

夏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2月02日 05 版

“振兴杯”赛场青年科创力澎湃
中核集团:激发创新创效动力源,展现科技强国“核”实力
选手“切中”前沿科技 评审“直击”应用前景
创新有高度,项目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