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日常生活、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政务服务工作息息相关。和普通办事窗口相比,“办不成事”窗口的设立,依然是为了服务老百姓和办事企业,方便民众与政府沟通交流,向政府寻求帮助、表达诉求,不过后者针对的是政务服务中的梗阻难题,聚焦的是群众跑来跑去、枉费周折的急难愁盼问题。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各地的“办不成事”窗口体现了政府的主动作为,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形成有力呼应。
在服务窗口办不成事,不仅给老百姓生活“添堵”,也影响政府为民服务的形象。梳理各地“办不成事”窗口的受理事项,可以发现,有些是涉及具体单位多、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有些是因为政策法规等存在模糊地带,经办人员不敢放手去办,有些则是窗口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问题,一些经办者一味推诿塞责,导致办事人员多跑腿、徒受累。在具体问题上,如果有些工作人员履职不力、缺乏耐心、沟通不畅,还容易使群众产生误解和不满,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不利影响。
以问题为导向,“办不成事”窗口旨在归并整合、分类施策,推动解决政务服务中那些历史遗留、权责不清、机制不畅的“疑难杂症”,这不仅能切实解决问题、纾解民忧,成为拓宽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让群众来了不白跑、求助不扑空,还能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发现问题、查漏补缺、监督落实,完善办事流程、优化办事机制,全方位覆盖群众需要办理的具体事项中的盲区。来寻求政府部门支持和帮助的,除了属地内的居民群众,还有兴业投资的企业、创新创业的工商个体户,通过“办不成事”窗口,可以改善营商环境,维护城市良好形象。
在“办不成事”窗口,一批能接“烫手山芋”的青年业务骨干成长起来。对于年轻人来说,窗口服务能够近距离倾听群众心声,接触到基层群众反映的各种难题,接待投诉、化解争议的过程能够增长他们的见识、锻炼他们的才干,这种宝贵的工作经验会让他们在日后处理更加复杂的矛盾时,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同时,青年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学习和适应能力更强,面对千头万绪、涉及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熟练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使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得以精进,在工作中挑起大梁。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办不成事”窗口是对政府服务形式的创新升级,背后则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政府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一方面,“办不成事”窗口对应着明确的业务范围,不是所有涉及群众和企业利益的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解决,从长远来看,化解个案是为了更好地疏通机制堵点,让“办不成事”逐渐变为可以简单、明晰地办好事;另一方面,“办不成事”应是一种警醒,提醒政务服务窗口部门下大力气破除那些阻碍群众办事的隐形壁垒,缩减办事时间和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同时积极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由固定办公变为流动服务,由线下“跑腿”解决变成更加省心的线上办理。
改革就是要为民造福,能否使民众在办事过程中更加方便快捷、得到实惠,是检验“放管服”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尺。一窗受理、即时办结,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这些惠民便民的举措是为了不断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办不成事”窗口视为民众表达心声的倾诉口和政府利民便民服务的突破口,深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白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