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感觉过得特别快,总觉得好像没有留下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回忆,但是等我去看手机里的相册,发现里面有上千张记录着这两年一日三餐的各种美食图片。这些又提醒着我:日子是一天天充实过来的。
我一直觉得美食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很多时候,我们想念一顿饭,想念一种美味,不单单是因为食物本身,更是因为和你一起吃过那顿饭的人,因为那段一起度过的时光,和让每个人魂牵梦萦的乡愁。
2020年之前,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很少有机会在家吃饭,基本都是在外出差,在外吃饭。疫情这几年,我有了更多居家做饭的时间,下馆子的次数少了很多,但这不会改变我对于各种美食的探索和尝试。比如,今年年初,我自己在家第一次尝试洛阳自唐朝流传下来的水席中,最有名的那道“牡丹燕菜”。它的主要原料其实就是最普通的白萝卜,将萝卜切成细丝裹满绿豆淀粉后,经过反复晾晒、反复蒸,最后搭配其他食材上锅蒸。食材吸满高汤的汤汁后,口感就像燕窝一样顺滑Q弹,非常神奇也很美味。
看朋友圈或者家庭群、同学群等,会发现大家这两年烧菜做大餐的兴致都高涨起来了。很多之前不怎么做饭的朋友,也纷纷开始在家里捣鼓美食,这也是这两年大家生活中的乐趣之一。
乐趣不仅仅在于做菜本身。这几年,遇到出门买菜不太方便的时候,我会试着自己在家里水培蔬菜,种葱、种香菜等,相信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记忆。那感觉,就像是以前风靡的“开心农场”线下版,让人乐此不疲。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水培洋葱长出来的芽又像蒜苗又像葱,是给饭菜调味的理想原料;黄豆可以发豆芽,成功率很高……其实,很多时候种出来的菜还不够家里吃一顿的,但这个过程却让我每天多了很多期待和小惊喜,也给了平淡生活一抹绿色的希望与宽慰。
疫情这几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轨迹都或多或少被影响着,改变着。
自17岁高中毕业后到北京读书,到大学毕业、工作和成家,我和父母一起吃饭的时间少之又少。去年年底,我带宝宝回老家过年,之后因为疫情下我可以居家办公,就选择了留在老家。比起之前待过的大城市,老家的生活节奏明显慢了很多。在这里,我除了在家做饭吃,天气好的时候也会带上宝宝,和父母一起到户外露营、野餐。可能这也是疫情下,这两年特别受大家欢迎的一种生活方式——远离城市人群,亲近大自然,享受慢生活。每次,我爸都会提前准备很多半成品,比如烤串、卷饼、卤菜卤肉,还有饮品、切好的水果等,仪式感比我还足,这些都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爸妈带我到洛河边郊游的时光,相信等我的女儿长大,她的记忆中也会有这么一段彩色的美好回忆。
这两年,虽然亲戚朋友间走动、见面没有之前那么多,但每次刷朋友圈,看看大家都吃了什么,都很像小时候那种街坊邻里串门打招呼的情景。其实,这些平凡又温暖的烟火气从没有消失和减弱,只是,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呈现方式。我们一直说“美食最抚人心”,就是说:不管发生什么事,不管经历什么跌宕起伏,只要能坚持每天好好吃饭,好好生活,那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
卫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