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又有一批孩子走出十八洞,看到他们茁壮成长,我的工作虽然有苦有累,但心中却很快乐。”12月21日,在2022“美丽青年乡村教师”寻访活动云端交流会上,90后青年党员教师、获得“美丽青年乡村教师”称号的蒲力涛在连线中分享道。
4年前,蒲力涛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排碧学区十八洞小学,积极探索网络联校新模式,与山东潍坊未来实验学校、北京朝阳实验小学等学校对接,让十八洞小学的孩子和城里孩子同上一堂课。
他带领学生到北京开展研学活动,孩子们表演的节目《春天在哪里》登上央视。蒲力涛想尽办法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大山外的窗户。
在十八洞小学,蒲力涛每天忙得团团转,不仅负责学前班与小学多个年级的教学,还要为学生准备午饭、打扫校园卫生、做安保和医护等工作。蒲力涛的妻子主动帮忙,在两人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习惯变得越来越好。
像蒲力涛一样坚守乡村,为学生默默付出的“美丽青年乡村教师”还有很多。今年5月,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想集团、联想基金会共同开展2022“美丽青年乡村教师”寻访活动,旨在发现100位扎根于乡村教育的优秀青年教师,宣传其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励志故事。活动收到了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3200余份报名材料,涉及全国近2900所中学、小学、幼儿园。经过专家推荐,最终寻访出10位“美丽青年乡村教师”和90位“美丽青年乡村教师提名”。
这些青年乡村教师像张桂梅校长一样,“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终身起立”。不少青年乡村教师表示,尽管选择做青年“张桂梅”充满艰辛,但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需要更多张桂梅式的青年乡村教师为孩子们点亮梦想。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2022年6月7日,高考开考。在前往考点的车上,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和她的学生们齐唱《红梅赞》,这一幕,令不少网友泪目。
送学生们上考场,张桂梅坚持了12年。获得“美丽青年乡村教师”称号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中学教师和荣华深受触动,“张桂梅校长带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炽爱,以校为家,这种深沉大爱和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越来越多的“美丽青年乡村教师”,像张桂梅一样,接力守护乡村教育梦想。如今,和荣华在石月亮中学已经工作了11年。
7年前的一次家访中,和荣华得知学生娜福芳从小失去双亲,她和6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和荣华深感寒门学子不易,他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娜福芳上学,鼓励她好好读书。其实,娜福芳只是和荣华资助的众多学生之一。“看到他们走出大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我很欣慰,也感到所有付出很值得。”
如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怒江州实现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看着往日凋敝的山村变得充满生机,和荣华感慨道,“现在孩子的生活有很大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也好多了!”
和荣华对学生也从物质帮扶转变到精神扶助,他依然会挨家挨户上门家访,希望向父母传播“用知识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的理念。他说,“一人改变,会让一家改变,甚至提升整个山村尊重知识的氛围”。如今,和荣华已陪伴3000余名学生毕业,有的学生在和荣华的影响下,也选择回到母校任教。
“张校长忍着病痛,天不亮就打着手电筒,去学校将教学楼的灯一一点亮,那个场景特别触动我,当时我的眼眶就红了,她是学生们的好妈妈。”提及张桂梅2022年高考送考的情景,获得“美丽青年乡村教师”称号的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红莲小学校长张功文仍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们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为了我们摆脱贫困的家乡。”在张功文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张功文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身患重病,高额的手术医疗费用使得家庭债台高筑。张功文在政府和爱心人士帮助下完成了学业,20岁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回到了母校金宝乡红莲小学。
作为一名年轻的校长,25岁的张功文把张桂梅当作自己的榜样。她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她关爱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持续对学生家访、积极寻找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她希望用年轻人积极奋发、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带动身边的学生和老师,不断向上、向前。
留守儿童问题是张功文关注的重点之一。几年前,她发现正在读二年级的赵琳(化名)很内向,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看老师的眼神也很胆怯。张功文通过家访得知,赵琳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其父母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赵琳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了解情况后,张功文时常陪伴在赵琳身边,当她的知心大姐姐。渐渐地,赵琳开始融入班级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聊天、一起吃饭。“看到她的变化,感觉当老师很有意义,这种幸福感用金钱也买不到”。如今,在张功文的努力和爱心人士帮助下,红莲小学各方面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如今,像蒲力涛、和荣华、张功文一样甘为人梯、扎根乡村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他们以张桂梅校长教书育人的燃灯精神为指引,甘当大山孩子领路人,做青年“张桂梅”,接力守护大山孩子的读书梦,照亮中国乡村教育的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先藕洁 见习记者 刘胤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