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吕守龙“做梦也没想到”,昔日家门口威严的区检察院办公大楼,而今成了“每天都要去转悠几圈的地方”。
这栋坐落于湖北省鄂州市闹市街区的9层大楼,启用于上世纪90年代,“几十年里自带一股威严”。吕守龙此前从来没有走进去过。
两年前,面积达3900平方米的大楼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向周边群众敞开了大门。
步入其中,服务大厅宽敞明亮,百姓议事厅、多功能会议室、智慧书屋、舞蹈室、书画室、“妇女之家”“童馨家园”等一应俱全。
近两年来,这样的变化在鄂州时常发生。
此前,清理腾退出来的超标办公用房分布零散,甚至闲置浪费,是全国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现象。鄂州探索出办公楼超标和自我管理部分统一收归国有公司运营的新思路,通过统筹协调,打破一个单位一栋楼的利益部门化格局,逐步把死资产盘活。
2018年10月,鄂州市委市政府调研发现,一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使用多年,面积狭小、设施不足,长期“超载”,无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当年,该市启动改革,33家机关单位陆续腾出空置办公楼,在周边社区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为社区活动空间提档升级。改造后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超2000平方米。
吕守龙所在的滨湖社区辖53个小区、居民1.1万余人。在他的记忆里,居委会老办公点“蜷缩”在一栋3层老楼内,面积不大,“只有当需要办事盖章时才会跑一趟”。
“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在家门口就能拥抱‘诗和远方’。”改革之初,鄂州市委书记孙兵曾如是定位。
在儒学社区,“花卉红”舞蹈队成员、55岁的杜红见证了变化带来的便利。
此前,儒学社区居委会在一栋两层老楼内办公。社区的舞蹈队、围棋队想要用场地,只能轮流借用居委会的会议室。排练前后,队员们还得整理桌椅,排练时能用上音箱设备更是不敢想,“都是用手机压低音量放伴奏曲,怕被投诉扰民”。
2020年12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搬进原来的鄂州市就业培训大楼。让杜红惊喜的是,6楼专设了一间舞蹈室,还配备了形体镜、音箱,“姐妹们去排练,再也不用担心场地、设备了”。
在镜园社区,新居委会一楼的24小时智慧书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居民凭身份证就能随时享受家门口的宁静与书香。
社区党委书记王清介绍,在这个万人大社区里,以前居委会在一栋两层小楼办公,平时仅有一间会议室可以使用,200余名党员开会十分拥挤。“居民想要开展文化活动,根本没地儿”。
如今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由原鄂州市城管执法大队等3家市直单位办公楼改造而成,面积2260平方米,“几乎是此前的10倍”。
随后,全市首家“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在这里开学了,涵盖书法、围棋、形体、拉丁舞等14门课程。居民用平时参与志愿服务积攒的积分,就能兑换兴趣课程。
场地宽敞了,社区能链接的资源多了起来,不少居委会都比赛争第一。家门口的相亲会、“水果罐头”手工制作、社区“模拟法庭”……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参与感不断增强。
滨湖社区涌泉小区有9栋居民楼一直没有楼名。“小区楼栋叫啥名,大家自己说了算。”前些日子,社区召开居民议事会,10余名居民代表围坐在社区新党群服务中心议事厅集思广益,献言献策。
社区的老居委会办公点也没有闲置。在广泛收集民意的前提下,经过改建,服务于辖区老人的“幸福食堂”很快启用。有居民提出,有的老人年纪大了,出门、过马路不方便,食堂便专门增设了送餐车。
“以前召集个事,要到处做工作。”社区党委书记周思夷感慨,现在“旁观者”都成了小区治理的“参与者”。
社区里的年轻人,从“常年隐形”转向“逐渐反哺”。
搬迁至新居委会后,滨湖社区有一些空白墙面需要彩绘。暑假里,居委会发出招募令,一群返乡大学生主动报名,用画笔为墙面“穿”上了“新衣”,吸引不少居民打卡拍照。
社区还孵化出多支志愿服务队。去年4月,正是鄂州新冠疫情防控吃劲的时候,一支由68名青壮年居民组成的“青春向阳”志愿服务队迅速组建,活跃在急难险重志愿服务任务一线。
镜园社区地处老城区,辖区内青壮年较少。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社区凑不齐一支完整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不得不去隔壁社区借人。
而今,伴随着居委会搬进新的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结合市里的“青春伙伴计划”,一年举办了20场活动,社区里年轻面孔多了起来,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也成立了,“已经有20多个棒小伙儿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