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维从他的快递箱里,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2022年12月底的一天,他跑了13单同城快送,其中60%是文件。在此之前的一周,他的快递箱里装的还都是药品。这让他感到,熟悉的日常生活又回来了。这是一段难熬的时光后,久违的轻松。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疫情防控政策开始调整。许多城市迎来感染潮,一些人病倒了,也有一些人拼力顶上去,支撑社会的运转。这些非常时期的坚守者被称为“天选打工人”,还有人说,哪有什么“天选打工人”,无非是用“职责、敬业、担当、爱心”为信念支撑的平凡普通人。
那些日子里,成都一位市民拨打12345热线,听到的是接线员嘶哑的声音。深圳一位患者发现,扎针的护士呼吸格外急促。
人们最熟悉的快递,也面临一些不常见的状况要处理。减员带来的运力紧张,催着快递员不停奔跑。那些天,李维早上9点出门,回家最早也得晚上11点。他尽量减少和人接触,有时寄件人会把药品打包好,搁在单元门口或者鞋架上,打电话让他直接去那里拿。收件人则会打电话告知取件码,让他把药品挂在门把手上,“他们也害怕接触”。
每一单,他能获得比平时多一倍的酬劳。“赚得多了,但一天骑车十几个小时特别累。天气也很冷,尤其是晚上。”有时送单路上看见街边摊,李维会停下来抓紧吃一口,吃完了骑上车接着送。
但是现在他确信,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更让他高兴的是,电瓶车终于能骑进小区了,写字楼也能进了。他送快递时,不用再拎着东西一路小跑,这让他感觉“生活又重新轻松了一点”。
——————————
维持
在这个冬天,很多工作节奏被打乱。安徽一个发电公司员工所在的检修维护班组12个人,生病减员到只剩3人。“这个活还没干完,下一个活已经在等着了。”12月20日之后的一周,是人手最缺的时候。他连续上了一个白班、一个夜班、再加一个白班。隔壁的班组从10人减员到2人,最长连续工作了56个小时。“也不好意思请假,人手少,大家都不好意思休息。”
2022年12月中旬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供电公司,面临着巨大压力。当时正赶上一条供电线路大修,这关系着淅川县3家医院、120余间药店的运转,以及67万人的日常生活。进入冬季,取暖用电负荷大,电路重载,故障率高。如果不严格按周期进行检修,一旦出现故障,会引起大面积停电。“人员要是跟不上,就无法保证供电的可靠。”淅川县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主任张建波说。
无论如何,电是不能断的。那段时间,有些电力工人哪怕头疼乏力,也要爬到二三十米高的铁塔上去。旷野上冷风一刮,“人冻得受不了”。工人们每隔两个小时轮换一次。气候适宜时,爬塔只需要10分钟,现在爬下来,要花多一倍的时间。周边的餐馆关门了,工人们能吃上的热饭只有方便面。
为了防止大面积感染,供电公司做了预案,把人员分成几个小组,尽可能延长每一组的值班时间。从两天休息4天,变成上6天休息12天——但没有人能真的休够12天,“基本是在连着上”。
张建波惦记着办公室电脑里的数据和实时监测系统,他去商店买了张一米宽的行军床,搬回办公室,锁上门。那时,他已经发烧到39摄氏度,病了一周。直到有了抗原,“一测,确实是阳了”。但工作不能停,他每天通过视频开早会,打电话指挥外面的供电系统运转。到了饭点,食堂人员把饭菜送到门口。那时他的妻儿也感染发烧,都在各自坚持着。
与此同时,还有一场场生命的接力在上演。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一度面临缺氧,为了解决氧源问题,急诊科副护士长宋肖霞和同事想了许多办法——改变氧气接口的布局、使用连接管,甚至取来氧气瓶维持供氧。护士们实时盯着容量,一旦用完,立刻换新的,“一晚上去气站换了8趟”。
宋肖霞回忆,从12月10日开始,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每天抢救数量都在增加,并在12月22日左右达到了峰值109次,随后有所下降。急诊如战场。有护士从早上8点进入抢救室,直到下午6点才能出来。
而在北京另一家医院,一位急诊科的护士打着寒颤在抢救病人。看病的队伍从抢救室门口转着弯排到了10米开外的药房门口。高峰时段,要排两三个小时。
这个时候,人们对速度的要求非同寻常。北京的快递小哥王平负责一个7000余人的小区,每天有上百个寄药的快件。有人只寄一小盒药,还要走特快,“快递费都要23元”。
疫情政策刚调整的两个星期,“要发快递的基本都是药和抗原”。快递公司“知道这个药是治病救人的”,因此“网开一面”。王平介绍,按照原来的规定,邮寄药品只能发陆运普通快递。“药品是走不了航空(运输)的。从12月中旬开始,只要不是完全无法查明的液体和粉末,都能走,还会优先派发航空件。”
职责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求医问药”是很多人的头等大事。连云港市开发区分局中云派出所的教导员陈喆发现,这一个月里警情量较往日减少许多,但送医求药等救助类的警情明显增加,几乎占到了现有警情量的一半,“这是之前没有过的情况”。
2022年12月25日,陈喆带着一名辅警开车去了20公里外的市区,一片一片搜集对乙酰氨基酚片。他们穿着警服在门诊排队,跟药店老板协商:“能不能多匀一点给我们?这边的老百姓比较紧缺……”有的药店给了三五颗,有的能给四五十颗。陈喆花了两天时间,跑了20几家药房和门诊,买到了200多片药。
他们把一部分药用纸杯分装,放在了派出所门口的桌子上,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发布消息:家里有老人小孩高烧,急需退烧药的,可以来免费自取。一个上午,药就被取完了,有人隔着派出所的大门朝里面喊“谢谢”。
还有一部分药需要上门去送。有两个高龄老人在家里发烧,邻居帮忙报警找药。后来,老人身在外地的儿子打电话给派出所,由衷地表示感谢。
人手紧缺的时候,很多人的工作开始“跨界、破圈”。受疫情影响,2022年10月23日以来,共有来自杭州公交集团的90名司机驰援杭州市急救中心,经过专业培训后,驾驶120救护车。
有9年公交驾龄的司机潘益民是其中一位。对于这位公交老司机来说,开救护车带来的最大不适应是,在经过“三口一道”(路口、缺口、岔口、人行横道)时,他总是想减速,然后又迅速反应过来,应该在确保路况安全后加速通过,用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
49岁的吴建高也第一批报名加入了120急救车队,并参加了心肺复苏、隔离服穿脱、抬担架、操作轮椅和平躺车等技术培训。他觉得,驾驶救护车“使用操作跟公交车完全是两样的”。
除了驾驶车辆,吴建高还要承担起“担架工”的工作。有一次,吴建高和家属、女医生3人,足足花了20多分钟,把老人从6楼用软担架抬下来。有家属打110求助,说救护车来的人手不够,需要帮忙抬老人下楼,警察任海洋也当起“担架工”。
即使是普通人,也想在这个时候做点什么。医疗资源紧张的时候,一份“找床位”紧急医疗信息表格在互联网流传。表格汇总了全国各地的医疗资源现状,为亟须救治的新冠患者提供医疗信息。
在发出志愿者招募的20天内,该团队收到了近1600份申请,但最严重时有近三分之二的志愿者被感染,人数最少时,“找床位”紧急医疗信息表格的维护者仅有4人,比正常所需的维护人数少了近20人。
3年来,他们在武汉、广州、西安、上海等地共发起了十余次疫情响应行动。本轮疫情中,他们还发起了“城市互助群”“制氧机漂流计划”等行动,以期促成民众之间的互助合作。“有些事情是不能放弃的,我们需要看到有人继续坚持。”团队负责人郝南说。他一直觉得自己只是在做一件该做的事,并没有什么高尚的。
补位
对于很多人来说,“坚持”不是一件轰轰烈烈的事。54岁的环卫工人张拖保和同事们一起清扫北京东直门内大街,他们按红绿灯划分自己的清洁路段。非常时期,每个环卫工都把扫帚多伸一段,“你多扫一段,我多扫一段,把他们没法扫的都扫了。”他每天早上5点开始清扫,还要清理路边居民的生活垃圾,运到和平里西街,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
2022年12月以来,罗玉婷在北京语言大学就业办公室坚守了4周。办公室的电话一个接一个,“铃声几乎没有断的时候”。她经常是一边接电话,一边招呼来线下办理就业手续的学生。 让她留在办公室的理由是,“那么多学生等着办手续、定工作呢。不能因为老师不上班,就耽误学生的工作。”
12月16日,罗玉婷出现感染症状。她庆幸“还好是周末”,甚至在高烧中做完了一条公众号的就业信息推送。
还有很多人不得不临时“补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的教师李晨被划入了考研监考候补组。正值疫情暴发,考研监考的报名人数减少。“学院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同事,晚上11点还在打电话联系监考老师。”12月23日,考研前一天深夜,李晨收到了通知,他由候补“转正”,第二天就要去监考。
“补位”是很多工作得以维系的秘码。厨师黄仁豪入职一家事业单位食堂的第二天,食堂就暂停了,此后,他的同事陆续感染,人最少的时候,只剩他和3位勤杂工在岗。那几天,单位100多人的一日三餐,几乎交到了他一个人手中。
他要在早上6点30分开始一天的工作。他和这个陌生的厨房起过几次摩擦,烧排骨时,灶台上的火扑上来,灼伤了半边脸。刀也不太随手,切菜时切到了手。此前他在一家酒店做主厨,几乎不做备菜切菜的活儿,这段时间连着装饭盒一起,都包圆了。出完餐,还剩下什么饭菜,他就吃什么。
回归
疫情严重的那段时间,黄仁豪只能做盒饭。他要尽自己所能去适应,从菜单设计上就开始考虑,比如韭菜容易变色,他就不做。烤制和炸制的菜品,本身外皮酥脆,但放餐盒里一闷就软,也不好做。他做素菜或半荤菜,要分两三锅炒,这是一个厨师对“色泽”和“口感”的执念。
2023年1月3日,黄仁豪终于等来了单位开放堂食。他最在意的“口感”和“色泽”回来了。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实施乙类乙管。人们熟悉的生活正在回归。
人们用各种方式丈量着日常生活的回归,上海的一名理发师不再提供上门服务。光是店里的客人,就足够让他忙到深夜。
网约车司机吴小磊对回暖最直观的感受是自己的收入曲线上扬了。他曾经在北京做核酸采样员,后来转行开网约车。疫情政策刚调整的三四天,路上“几乎没什么人”。一两周后,车多了,打车的人也多了,吴小磊一天能跑到600元。
对于那些挺过艰难时光的人们,这是一种宝贵的日常。保定一家餐馆的老板注意到了生意的回暖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儿子。3年来,他都在支撑着这家餐馆,几乎忘了儿子的年龄,孩子在哪上学、爱吃什么,他一概不知。这次路过蛋糕店,想弥补儿子,却感到无从下手,最后“每样都来了点”,拎了两百多元的甜点回家,挨了妻子一顿说。
北京多家餐馆迎来了排队等位。美团数据显示,12月19日至26日,北京地区到店餐饮线上订单量周环比增长218%,北京环球度假区订单量周环比增长120%,KTV订单量环比增长281%。
快递员王平也感受到,快递明显变多了。“原来好多订单受疫情影响,发不出去,也来不了。”他发现,最近买橙子的人特别多。
上海地铁司机吴勇驾驶的11号线,主线终点站是迪士尼。12月中旬,感染高峰到来时,地铁的客流量明显下降。吴勇回忆,以前客流高峰时,上下客最多要等60秒才能关门,那段时间只需要20秒。
现在,高峰正在重新出现。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豫园等区域迎来跨年游客。以往在人流密集时外滩采取的“单向通行、交替开关、波次放行”措施再次出现,路口的武警官兵组织“开关式”过马路。
许多人在旅行中跨过了这一年。据《海南日报》报道,1月1日进出岛旅客列车发送近6000人次,同比增长36.6%。三亚机场业务发展部副总经理韩尚卿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元旦假期三亚机场完成运输航班1000余架次,旅客吞吐量达17万人左右,环比分别增长5.8%和7.1%,当前旅客数量仍保持持续上升趋势。
2022年12月以来,连云港市高新分局郁洲派出所一半警情是通过线上调解处理的。这是当时能最大程度保存警力的做法。噪音扰民是常见的邻里纠纷,副所长任海洋处理过几次。他会先和双方单独视频沟通,然后一起拉个群聊,给楼下视频看看楼上的情况。“有的楼层隔音不好,小朋友蹦蹦跳跳的,就有声响。看到这样的情况,楼上道个歉,楼下一看,也就谅解了。”
尽管视频调解纠纷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作为警察,任海洋还是希望,能回到接到报警电话15分钟内到达现场的日常工作中去。“这是对报警人起码的尊重。这是他们最无助的时候,在电话里无论怎么安慰,也不如他看到警察在现场的踏实,面对面交流,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应受访者要求,李维、吴小磊、王平、黄仁豪、吴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杜佳冰 余冰玥 刘胤衡 裴思童